「炒米」內幕愈揭愈醜 美國人在問:我該相信誰?

撰文:麥俊和
出版:更新:

美國作為世界大國,國內政治引人注目,近日花生指數特別高,多得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炒掉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James B. Comey)一事持續發酵。
科米突然遭解僱令特朗普受詰問,偏偏特朗普自己再撩起火頭,暗示曾把兩人對話錄音,威脅科米勿向外爆料。科米一方也不示弱,放風稱科米也做了筆錄,揭示特朗普嘗試說服科米放棄「通俄」調查。
總統與局長的政治鬥爭儼然走入你死我活的不歸路,彼此之間的爾虞我詐、互不信任讓人大開眼界,也給分裂的美國社會帶來新難題。

特朗普突然解僱聯邦調查局長科米,外界質疑他企圖破壞關於其競選團隊「通俄」爭議的調查。(美聯社)

特朗普最近一周可謂屋漏兼逢夜雨,除了科米事件,傳媒又揭發他在白宮接見俄羅斯外長與駐美大使期間,多嘴透露了打擊ISIS的機密情報。特朗普後來自辯稱基於國安理由,有權向俄國分享情報。民主黨則繼續發起攻勢,彈劾呼聲高唱入雲。共和黨內部也開始有人談及彈劾,密歇根州聯邦眾議員阿米希(Justin Amash)說:「如果他對科米施壓報道屬實,將值得被彈劾」。

兩相比較,身為三軍總司令的特朗普,其實擁有對情報分類和解密的終極權力,又獲憲法賦予決定國安事務的權力,因此,他與俄羅斯官員分享情報,難受法律追究,真正的問題反而是違背了盟友對美國的信任。向科米施壓更有可能成為彈劾依據。

當然,彈劾總統易說難做,法律專家科恩(Barak Cohen)表示,科米的備忘錄提供了總統妨礙司法的有力證據,不過,要入罪相對困難,畢竟需要證實特朗普是否真的有意圖影響調查。

延伸閱讀:特朗普終屈服 讓獨立檢察官查俄羅斯風波 離彈劾多遠?

說到底,是否彈劾總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氣候。在各種彈劾罪行中,除了叛國與賄賂有法可依,其他都是基於政治考量。特朗普有控制國會的共和黨人護航,仍然無憂。國會山莊的氣氛會否變異,還看事態發展與民意走向。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已邀請科米出席聽證會,如果他爆出更多驚人內幕,特朗普的日子將更不好過。

民調機構公共政策調查(Public Policy Polling)5月16日公布的調查顯示,支持彈劾總統的美國人比例有所上升,但仍未過半。現時擺在美國人面前的是,究竟相信科米還是特朗普?

延伸閱讀:「神預測」學者新使命:幫總統上一堂歷史課

曾與科米(右)共事的米勒(左)擔任特別檢察官,能否挽救美國人對政治的信任?(美聯社)

美國憲政亦在這場鬥爭中經受嚴峻考驗。對擁護權力制衡的人來說,司法部5月17日作出妥協,委任FBI前局長米勒(Robert S. Mueller III)為特別檢察官調查「通俄」風波,是一個好消息。有份向總統建議炒掉科米的副司法部長羅森斯坦(Rod J. Rosenstein)表示,「以符合公共利益方式行使我的權力」,作出這項任命。

雖說特別檢察官「生死」大權操在司法部及總統手上,獨立性受限,但尼克遜下台正是栽在罷免水門案特別檢察官之上。米勒在2001年至2013年掌管FBI,是史上任期第二長的局長,跨越小布殊與奧巴馬兩任政府,以不畏政治權勢著稱。如今他臨危受命,民主共和兩黨難得一致拍手讚好,且看他能否挽回美國人對政治的信任。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解僱科米令特朗普陷入空前政治危機,也令他與美國自由派傳媒的交鋒更加勢如水火,其政府要員一句「用劍對付傳媒」的玩笑,便為美國的新聞自由帶來凛凛寒意。欲知更多詳情,請留意5月22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以按此訂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