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射鵰看天龍.來稿】當蕭峰也是喬峰——部份香港人的投射
楊康真正的惡,是在其不孝及行事陰險毒辣。親父母受養父完顏洪烈相迫,雙雙自盡於眼前,而得悉真相後的楊康仍決定認賊作父,追逐他的榮華富貴金國太子夢,是為不孝。
文:Ingram Tam
港人有多迷金庸,從近年的公共圖書館中文小說類借閱排行榜可略知一二。當有朋友為文學品味單一化而苦惱時,另一邊廂當然亦有較為正面的解讀。比方說金庸作品的成功之處(之一)在其人物刻劃,想必多數人不會反對。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角色的描寫越發立體及人性化,而這正正是作品連結現實的重心。當讀者從角色中找到強烈代入感,自然能「嗒」出味道繼續追看。而這種先天優勢,更得到電影以至七八十年代本港電視台開拍的劇集加持(也可以反過來說,長編小說適合拍電視劇),大部份港人即使未看過原著,也能細數當中經典人物。金庸作品,逐漸成為了本土通俗文化的一種典範。
另一方面,某些人眼中金庸作品妙處在其寓意深長,作者談家,也談國,談民族大義,也談兒女私情,涵蓋範圍之廣,只消讀者對某些現況略有感觸,既視感即會湧現。所以當某君說回歸後部份港人以楊康自比,其實也不足為奇。人物遭遇以至時局變化往往被某些意識形態解讀,部份內容甚至超乎作者想像。與其說是作品的超前性,倒不如說是讀者的無窮想像與聯想。在接受理論面前,作者原意從來是蒼白的。
所以我們必須攪清楚一點,當討論區中部份版友以楊康自比,他們並不是認同楊康的所有作為,而只是認同某一面向。某君說「他一出生便是金國王子,要逼他改祖認忠,重回不濟的宋國,站在他的角度他並沒有錯。」如果純粹是此數句,楊康犯的就只是國家和民族認同之不必然之惡。古有馮道侍五朝八姓十三帝(含外族),同時代人對他評價還算正面。又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之說,能巧遇明主,成為降將又何妨?張文遠(張遼)先事丁原,後事何進、董卓、呂布,最後成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當世後世一致好評。
楊康真正的惡,是在其不孝及行事陰險毒辣。親父母受養父完顏洪烈相迫,雙雙自盡於眼前,而得悉真相後的楊康仍決定認賊作父,追逐他的榮華富貴金國太子夢,是為不孝。但即使這裡還是可以爭辯,想像他兒子楊過,一心為父報仇,即使楊康為郭靖所擊殺(小說中楊過一度以為),楊過就有誅殺郭靖的理據嗎?不,沒有,見郭靖守襄陽的大俠風範,他放棄了,孝最後成為了犠牲品,為金庸筆下當好人那邊的民族大義服務。
可能見楊康此一角色之成功,在探討民族認同的議題上,金庸又創作了反其道的蕭峰,令人陷入更深層次的道德矛盾中。蕭峰成長於中土,受少林丐幫栽培,一向視自己為漢人,往後又為大宋抗擊外敵。但其後卻得知不幸身世,父母為漢人所加害(受中興燕國的慕容博煸動下) ,自己則為契丹後裔。但蕭峰未有忘本,即使已改回蕭姓,在宋無立錐之地,亦未有忘記自己也同是漢人喬峰,所以力阻義兄遼國(契丹)皇帝耶律洪基攻宋,免令兩國生靈塗炭。最後在忠義兩難全的困境下,一代大俠落得在雁門關前自盡的悲慘收場,教讀者唏噓不已。
港人,當然無楊康的陰險,但此情此景,卻或許有蕭峰的百般無奈,這裡就不多說,煩請讀者自行演繹。筆者能說的是,若今日播映的劇集是天龍八部,認同自己是蕭峰的人,自必然遠較楊康為多。所以,「有心人」就請高抬貴手,不要再迫死蕭峰了,好嗎?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