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來稿】當完顏康而不是楊康——部份香港人的投射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中國已二十年了,很多香港人目前仍然希望自己當完顏康而不是楊康,他們深感金(英)國比宋(中)國優越,楊康所做的一切並不是壞事,只是啟動了人類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
文:邵志堯
金庸小說為什麼能在過去四十多年被無數次搬上電視和電影,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每個角色都有血有肉,背後都有其過去,寫的都是情,武林只是一個舞台罷了。」每個人都會把自己投射到小說的角色裏,同一個人不同時代也會選擇角色做自己的代言人。筆者的少、青和中年便有以下投射,少年時自作多情希望終日被女生包圍的會幻想自己是《倚天屠龍記》張無忌,青年時想着不受人束縛的想做《笑傲江湖》令狐沖;中年時靠行蠱惑食盡兩方茶禮兼享齊人之福渴望是《鹿鼎記》韋小寶,心態隨年紀變化。
2017年版的《射鵰英雄傳》由於是最忠於原著,不論場景、服飾和人物都非常細緻,又再次成為坊間熱話。討論區中有很多人都表示同情楊康說:「他一出生便是金國王子,要逼他改祖認忠,重回不濟的宋國,站在他的角度他並沒有錯。」原來很多搖著龍獅旗或懷緬英國統治時期的人會代入楊康的角色,真叫筆者始料不及。回想八零年代初,筆者仍是小學階段,在中英談判收回香港的時候,也有過嫌棄當時落後的中國,並希望英國可長治香港,但隨著年齡漸大並知道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作出犧牲,中國收回香港是歷史巨輪滾動下不可逆轉的事實,縱有多不濟也是祖宗,只要拿出多一份包容並學會接受。
香港回歸中國已二十年了,很多香港人目前仍然希望自己當完顏康而不是楊康,他們深感金(英)國比宋(中)國優越,楊康所做的一切並不是壞事,只是啟動了人類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完顏康所做的一切並沒有錯,對或錯只是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去看事物,便有不同的答案罷了。筆者發現有此想法的人為數不少,怪不得香港當下有如此政治氛圍,金庸也想不到完顏(楊)康成為了他們的代言人。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