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之亂】鍾情旺中、Lolita 旺角女生:呢度嘅定位就係Cheap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旺角是許多電影的題材,因為在街角及巷弄之間,蘊藏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故事。在城市學的角度,這稱作「多樣」。旺角從1910年代起,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商業及娛樂,更蘊釀出獨有的文化。由滿足勞動階層的需要,到轉營至中檔次消費場所,每個階段猶如大自然的更替。然而,政府與發展商的摻和如同擾亂了旺角的生態,旺角獨有的街道又剩下了多少?
回到問題的基本,在追逐潮流及數字時,城內人的故事,我們又知道多少?
攝影:江智騫、梁鵬威

走在旺角街頭,不難看到精心打扮的年青人在西洋菜街、彌敦道上逛街。27歲的蔡曦瑤居住在砵蘭街二十多年。這天她帶我到經常流連的旺角中心逛逛。我們並肩而行,終於我禁不住問她:「你覺得自己MK 嗎?」

難以宣之於口,全因「MK」一詞帶有貶意——主要指打扮誇張、言行舉止引人注目的年青人。蔡曦瑤在旺角成長,除了浸淫在「MK」文化外,還要忍受旺角的擠擁。「住屋邨有自己的社區,但我住旺角要同其他人分享我的社區。」我們是否忙於關心旺角的新鮮事,連居民的聲音也輕易被喧鬧聲掩蓋? 

旺角中心是蔡曦瑤減壓的地方之一。(江智騫攝)

蔡曦瑤站在旺中門口旁。她穿上一襲粉紅色碎花短裙配襯牛仔褸,腳踏露指高跟鞋;棕色曲髮下,雙眼的睫毛猶如兩把扇子,說話時經常上下撥動。這身裝扮是購自旺中的嗎?「不,是始創的。」她笑說。

我們甫走進旺中地下的店舖,蔡曦瑤很快便「進入狀態」。我們由地下開始逛,途中看到25元背心、19元外套。她翻著僅售4元的上衣,神情興奮地說:「呢件我一定返轉頭買呀,抵到咁。」

【旺角之亂】娛樂多籮蘿 最愛蒲信和  居民:混亂但畀到安全感

旺中是售賣平價女裝的集中地,看到小店一間接著一間,衣服、鞋子、首飾、假髮堆滿不同的店鋪,壓根兒也沒有喘氣的空間。可是,她一邊在掃視衣服,緩緩地說道:「當我唔開心、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嚟睇嘢減壓。」難道不會去公園嗎?「旺角冇乜公園,所以就會落街行。明明菜街嘅唇膏、眼影都係果啲色,但不自覺就會去睇。」蔡曦瑤會將西洋菜街叫作「菜街」、花園街稱作「花街」。我們只懂「女人街」、「波鞋街」,原來居民的稱呼更簡潔易明。 

蔡曦瑤坦言,她在這三、四年才到旺中買衫,因為早年這裡的定位並非以平見稱。「三、四年前邊有咁抵,係近年興淘寶入貨先至愈賣愈平。」蔡曦瑤多次強調,除了價錢,她還着重質料與剪裁。「我買衫離遠睇就知個cutting(剪裁)靚唔靚,啲料值唔值,因為我做過呢行就知。」蔡曦瑤說話的語速甚快,語氣肯定,經常豪邁大笑,與她女性化的外表甚有反差。「我男朋友話我似老公多啲,哈哈。」

蔡曦瑤笑說朋友會叫她介紹哪裡有平貨賣。(江智騫攝)
(江智騫攝)
+3

「MK」是劣化的日本潮流? 

蔡曦瑤中學畢業後修讀紡織及設計,對自己的衣著向來充滿自信。然而,身在「潮流」的心臟地帶,難道不曾「MK」過嗎?「早前網上有張相,係個齊蔭直髮,着住超短裙嘅女仔擔住支煙,果種就係當時嘅『MK』。由深水埗開始,打落去太子、旺角,都係呢隻look,但係我嗰陣唔係咁。」她斬釘截鐵地說。

據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研究員王玉清於2008年所發表的《MK look的次文化解讀》提到,「MK look」一詞約於2000年出現,主要特徵是服飾誇張,頭髮多染成五顏六色。蔡曦瑤形容,中學時的外表十分「薯嘜」,看見鄰校女生將校裙摺成迷你裙,她只敢摺高一、兩寸。「讀嗰間雖然係band5,但啲人好純、好蠢,好多嘢都唔敢做。」

然而,她中學畢業後,便立刻把頭髮染成金色,甚至喜歡穿上Lolita返學逛街。「由細到大都鐘意,因為細個媽咪鍾意將我扮成公仔,但嗰陣冇Lolita呢個概念。」Lolita Fashion(蘿莉塔服飾)於1990年代起源於日本,衣著風格參照17世紀的宮廷服飾,大多以喱士邊、蝴蝶結作配襯。

【旺角之亂】特色街道變商場 超級天橋貫全城 旺角漸變離地?

大約於十年前,Lolita於香港興起,旺角街頭更不乏身穿Lolita的少女。當時蔡曦瑤正就讀紡織課程,便自行參考雜誌的款式設計。「當時會着住成套去葵廣(即葵涌廣場)行街㗎。我覺得着住Lolita先係做返自己。」可是,旁人眼中的Lolita卻是一套奇裝異服。蔡曦瑤說每次穿上Lolita逛街,總會被人眼望望。「隔離學校嘅人見到會笑,出街亦都有人睥住你。但我哋覺得冇乜嘢,唔會理佢哋。」她不以為然地說。

當時,有人批評部份的Lolita愛好者是「MK Lolita」——沒有化妝、只得上/下半身穿着Lolita。好端端的Lolita,配上「MK」一字,彷彿由貴族被貶成市井平民。蔡曦瑤扯高聲線道:「以前嘅『MK』,就好似形容劣化咗嘅日本潮流。」她頓了一頓,繼續說:「即係好興嗰種齊蔭直髮,係日本先流行。我的髮型師朋友說單看髮腳就分到佢係咩人。如果個頭剪到碎一碎,髮腳直到插得死人,果個係MK妹啦。日本嗰種係有層次。」

蔡曦瑤近年才多逛旺角中心,她說以前貨品的價錢並不便宜。(江智騫攝)

人們消費 「MK」文化卻消失

直到2000年開始,韓國潮流文化於香港興起,連帶「MK」文化亦受影響。我們在旺中看到的女裝店,有不少貼有韓國模特兒的相片作招來。「有人話以前嗰隻MK妹買少見少,變哂韓妹,比起上黎MK妹好啲。」蔡曦瑤並不否認,她也喜歡韓國女生的打扮。那麼你覺得自己「MK」嗎?——我埋在心裡多時的問題,終於吐了出來。「唔『MK』喎,我一直都有自己的style(風格)。」她毫不猶豫地說。

乍聽之下,「MK」文化雖說是本地獨有,卻深受日韓文化的影響,彷彿本地的潮流未能佔一席位。蔡曦瑤皺一皺眉,瞪著那頂有扇子的大眼,反問我說:「你知香港以咩為主?」她頓了一頓,繼續說:「fashion(時裝)、娛樂點跟都跟唔到人,所以咪唯有抄。但『天下文章一大抄』,日本都有抄韓國,但佢哋會有自己嘅嘢加入去,而香港最弊就係冇自己風格。」

本地文化評論員彭志銘分析,從1980年代開始,本地的年青人一直較多留意外國的文化,如歐美、日韓等。由於地理位置上較鄰近日本、韓國及台灣,加上本質文化相似,所以很容易受影響。他補充,韓國政府近年以「軟文化」帶動整個經濟,投入很多資源;反之,香港的娛樂事業經過1970至1980年代的高峰之後,因缺乏政府的支持,難以蘊釀出帶動本地文化的潮流。

他續說,旺角給人「cheap」的印象,是因為代表了大眾化,同時扣連本地的消費文化。因為要讓年青人能夠不斷消費,商品的定價不會過高。「除了時裝之外,「篤魚蛋」這些都是好MK、好草根的行為。所謂的『MK文化』,就是讓年青人追潮流。價錢便宜的話,轉換機會自然提高。」

然而,彭志銘擔心,「MK」文化會隨着大集團壟斷而消失。自瓊華中心及家樂坊先後成為百貨公司及連鎖店,旺角的小商鋪愈漸減少,對「MK」文化造成衝擊。他解釋,因小商店擁有濃厚的本土特質,也若然被中下價的連鎖店取代的話,「MK」文化將逐漸模糊。「年青人會繼續消費,但這種『MK』文化就會沒落。」他說。 

蔡曦瑤居住在旺角約20多年,覺得旺角的定位就是「cheap」。(江智騫攝)

「旺角就是cheap。」

我們在旺中找了一間台式餐廳坐下,蔡曦瑤點了一客肉燥飯,她嚐了兩口,緩緩地說:「這裡不怎麼樣。我做緊台灣投資移民顧問,經常食到正宗的。」蔡曦瑤說話時的嗓音很大,幾乎沒有尾音。當她說得興起時,腳腕會不其然抖動起來。

除了台式餐廳,旺中最近開設了不少小食店,如日式串燒、漢堡包店等。蔡曦瑤覺得這些甚有創意,但定價始終不能過高。「老細教我哋做生意睇兩個地方——旺角和銅鑼灣。旺角嘅定位就係cheap,而cheap嘢唔代表冇質素,但嚟得呢度嘅人就唔會預有質素。」

她愈說愈雀躍,扯高聲線說:「好似旺角近年有好多汗蒸。我有朋友想喺中環、銅鑼灣開一間,但評估過之後做唔到。」她抖著腳腕繼續說:「兩個分別係咩呢?旺角地方污糟啲,就算果個人焗到生癬,都唔會告到你甩褲;但如果喺中環銅鑼灣遇正個闊太,你焗到佢生癬,就真係要賠幾百萬啦!」 

【旺角之亂】特色街道變商場 超級天橋貫全城 旺角漸變離地?

【旺角之亂】娛樂多籮蘿 最愛蒲信和  居民:混亂但畀到安全感

MK是次等地方? 蔡:「我係咪要搵窿捐?」

蔡曦瑤深怕我不明白話裡的含意,她直白地說:「就係港島人唔鍾意過九龍。旺角係畀全個新界同九龍嘅人。」蔡曦瑤現時每天都要過海上班,她說公司的同事全都是「港島人」,老細更不時勸她搬到港島居住。「有次我朋友接一對夫婦返屋企,佢個女剛好打電話嚟,話自己喺旺角。佢父母就好大反應咁話『旺角?成何體統啊?』咁我住喺旺角咪要搵窿捐?」

蔡曦瑤的同事大多於港島居住,他們眼中的旺角是次一等的地方。(江智騫攝)

無論旺角或是「MK」,都給人一種廉價,甚至次等的感覺。在這裡居住了20多年,曾經因此而感到自卑嗎?「知道會有人睇唔起。香港嘅階級觀念向來重,但冇諗過只係隔咗兩個(地鐵)站,差別就咁大。」蔡曦瑤無奈地嘆。

蔡曦瑤雖然經常聽到這些說話,但她倒沒有放在心上,因為她覺得旺角實在非常方便。可是,近年自由行愈來愈多,意味着更多人擠到她的「家」裡。「當你趕時間嘅時候,見到咁多人,咁迫,真係好忟。」她語帶氣憤地說。此外,即使簡單落樓吃飯,也不敢穿「街坊look」出街。「一陣撞到朋友點算啊?我一落街就會著到去街咁㗎啦。」

居住在旺角,猶如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社區。雖然蔡曦瑤曾想過搬走,但旺角的方便讓她留了下來。在這裡仍有家的感覺嗎?「好又係屋企,唔好又係屋企;住了20多年,就要學識欣賞佢嘅好處,和面對佢嘅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