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租、加價、殺校 接下來還有什麼?

上星期房委會通過公屋租金改革,針對收入超出公屋限額的「富戶」,大幅加租甚至收回單位。新政策下,超額兩至三倍的住戶需交2.5倍租金,三至四倍的交3.5倍租金,四至五倍的交4.5倍租金,連續四年入息超額四倍的「富戶」更被納入強制遷出之列。然而,居屋申請往往超額認購10倍以上,對公屋「富戶」加租是否真能引導他們轉向居屋市場,實在令人懷疑。
公營房屋之後,今個星期輪到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明年起,急症室收費從180元大增至400元,超聲造影每次250元,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各自500元。醫務衞生局稱改革一方面要「打擊濫用」,但更明顯的是要改變市民依賴公營醫療的習慣,引導非緊急病人轉向私營醫療。房屋和醫療雖屬不同範疇、不同機構,但改革的邏輯如出一轍:通過加價削減公營服務的吸引力,再將市民推向市場解決問題。
人口老化與財政赤字 改革背後的迫不得已
這種「加價+市場化」的模式看似改善資源運用,重點幫助最有需要的市民,但對於「未夠窮」的基層乃至中產人士,無異於將公共服務的責任轉嫁到他們身上。私營醫療費用動輒數千元,就算是中產也必然感受到沉重壓力。私樓市場更不用多說,差餉租值指數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租金連升三個月,已逼近歷史高位。兩房單位動輒萬五、兩萬元,夫婦二人月入五、六萬,扣除租住成本後的可支配收入也要大打折扣。
由房屋到醫療的收費改革,離不開人口老化和財政危機。過去十年,本港60歲或以上人口增加77萬,佔比由23%升至33%,相當於每三個香港人就有一人可用樂悠卡。隨着醫療和福利開支上漲,公共財政卻偏偏「手緊」。今個財政年度,地價收入較原預算大幅減少195億至135億元,印花稅收入較預算低130億至580億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公布赤字872億,庫房儲備降至6473億元。面對這樣的壓力,政府自然想開源節流,公營服務首當其衝成為檢討對象。
加價+市場引導 資源分配原則的大哉問
所以不只醫療和房屋,教育局同樣有不少「慳錢大法」。以往向每名學生發放的2500元津貼一下子取消了,現在要集中資源幫助最有需要的同學云云。教資會削減八大資助院校未來三年期撥款,每年減少百分之2,八大亦要歷年來首次向政府退還共40億元。隨着人口老化、適齡學童減少,下學年度再有兩所小學被「殺校」,最新消息是黃大仙天主教博智小學將會與教區屬校合併,鴨脷洲街坊學校則申請以私營方式自資開辦小一班級。
同一天在立法會內,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再次質疑小班教學的成效以及財政成本,教育界議員朱國強則認為九成公營小學已實施小班教學,學與教質素顯著提升,現在應考慮將模式推至中學,以應對學生的學習差異及精神健康問題。小班教學一方面可以避免殺校,另一方面又能提升師生互動及學習成效。然而,其成本不容小覷。一場立法會辯論雖然未開始已經結束,但資源分配與公共財政的矛盾卻無處不在。
公屋加租、醫院加價、學校被殺,三件事看似不同,實則指向同一個核心:公共資源如何分配?政府應承擔多少?市民又該負擔多少?政府只幫助最貧窮的一兩成人,還是應涵蓋中等收入家庭?如何定義社會保障的邊界,不是這裏加價、那裏收緊門檻就能回答。從美國的市場自由,到北歐的高福利,再到新加坡的務實治理,每個模式都有得失。香港人要問: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深層次結構問題需要深層次結構改革,零散的加價或削減開支只會加深社會裂痕。這場對話,政府要牽頭,市民要參與,否則在加租、加價、殺校之後,沒人知道接下來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