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香港」的導演 許鞍華:精誠創作,能屈能伸
編者按:上周一(7月20日),將於9月舉行的第77屆威尼斯影展大會宣布頒發「金獅終身成就獎」予香港導演許鞍華及英國影后泰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許鞍華成為首位華人女導演獲此殊榮,此一佳音猶如為受新冠疫情困擾的港人注入一支強心針。為讓讀者更了解這位在影壇耕耘四十多年卻作風低調的導演及其作品,我們在獲得授權後特別選刊對許鞍華作品甚有研究的影評人李焯桃的綜述文章,原文收錄於由卓男、吳月華主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的《許鞍華.電影四十》(三聯書店出版)一書,本報有刪節。
撰文︰李焯桃
許鞍華真是香港影壇的一個異數。與她同期出道的新浪潮導演中,只有她和徐克活躍至今,四十年來固然有不止一個低潮,卻總能谷底反彈,另創事業和創作的高峰。從新銳闖將到香港影壇的幾朝元老,創作力源源不絕,簡直傲視同儕。
許鞍華鏡頭下書寫的香港,雖無令人側目的宏大國族寓言,卻保留了現實中小格局的多層多面,複雜曖昧一言難盡。她不像徐克,可在主流工業如魚得水,幾番創造潮流。但他們相同的是那份對電影的全情投入,不作他圖。許鞍華從不是個成功的商業導演,卻勝在不拘一格,製作大小不一,題材內容各異,為求戲可開拍而肯壓縮製作成本,不忘初衷。
兩條腿走路 兼收並蓄
結果是她決定兩條腿走路,兩條路線兼收並蓄,如梅花間竹,反應較在預期之內。《半生緣》(1997)她當然也是想拍的,而且吸收了上次改編張愛玲失敗的教訓,果然比《傾城之戀》(1984)成功得多,觀眾也受落。《千言萬語》(1999)卻是一個她很有感受,一直都想拍的題材,雖然明知商業上絕無成功的可能,但能開拍斷無推卻之理。它在許鞍華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角愛情關係(師生戀)上接《今夜星光燦爛》,下啟《男人四十》(2002),回顧香港的本土情懷上承《客途秋恨》和《去日苦多》(1997),再由《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和《明月幾時有》(2017)接力,是為她中期承先啟後的言志之作。
然而時代已不同,《天水圍的日與夜》雖意外成功,票房仍不可與《投奔怒海》或《女人,四十。》同日而語。因此許鞍華不再冒進,反而穩紮穩打,直至《桃姐》(2012)同時在香港及內地票房豐收,才得以開拍野心大作《黃金時代》(2014)。蕭紅一生顛沛流離,最終病逝香港,不難看出許鞍華對此題材別有會心。她忠於李檣的劇本,更在敍事結構和手法上有不少不容於主流的破格之筆,雖未竟全功,創意和膽識卻十分驚人……
李焯桃
知名影評人兼電影節評審
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
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最新編有《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增訂版)》
上文節錄自第22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27日)《 最「香港」的香港導演 許鞍華:精誠創作,能屈能伸》,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相關文章︰
【音樂劇】專訪《一水南天》創作者:大時代下的香港人如何抗天命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封面報道】BNO擴權突顯英國偽善 雙重國籍港人須二擇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