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公司化 就可遠離政治風波?
公司化、脫離政府架構,有利港台和政府擺脫角色衝突,但公共廣播機構終究是媒體,而且政府、議會有一定角色,無可避免會捲入政治紛爭。事實上,台灣和英國同業在董事會選舉、應對社會政治化和財政安排上也曾碰釘,箇中經驗能為港台轉型帶來不少啟示。
承接上文︰港台脫離政府架構、自主營運 就可成為「香港BBC」?
台灣:董事會選舉陷政黨惡鬥
「黃應士報告」提議港台董事局包括行政總裁、員工代表及各界別人士。後者由上屆董事局成員、社區諮詢委員會代表等組成提名委員會,提名人選可由公開招募和提名羅致,但不應考慮政黨成員,再由特首委任選出者。
檢討委員會拒絕任何形式的選舉制度,稱過程繁複,選舉成員容易偏向界別利益;而特首委任機制跟大部份法定機構做法類同,故可仿效。然而,不少團體在諮詢期間提議選舉董事,減少官員左右,亦增加民意代表性。近年社會對特首委任人員的信任不復以往,大學校董會、醫委會成員的委任不時引來反對聲浪,若港台公司化,董事任命預料亦難順遂。
董事經立法機關背書有其好處,但必須小心設計制度。受制於藍綠陣營政爭的台灣公視在這方面給了香港一個不良示範。公視背後的基金會董事會由行政院提名候選人,經立法院推舉、由社會人士組成的董監事審查委員會同意,再由行政院任命。具政黨背景的董事不能超越總數四分之一,任期中不得參與政黨活動。審查委員會贊同同意的門檻是四分之三,原意是保障董事能超越黨派立場,但此舉引起爭端,第五屆與第七屆的董事選舉就遇上麻煩。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公視第六屆董事陳順孝接受訪問時解釋,2008年台灣政黨輪替,國民黨趁機修法擴大正在運作的第四屆董事局人數,以便增加國民黨屬意人選的表決優勢,導致董事局內部新舊董事不咬弦。第四屆董事任期2010年底結束,但由於藍綠兩陣忙於擋住對方支持的人選,導致很多第五屆董事候選人無法獲得四分之三的審查委員會委員支持。結果,公視花了兩年多時間,到2013年初才選出董事人選下限的17人。
類似的人選拉鋸在第七屆董事選舉再次出現,去年行政院推舉21人,然而9月審查會的第二輪投票只有7人過關,至今仍然不夠法定人數。
陳順孝提議,董事過關門檻應下調至一半,跟通過大法官人選準則一樣,此舉當然會有執政黨主導的缺點,但可加快選拔過程,亦迫使執政黨為董事局人選決定負責。至於董事任期,陳順孝認為要修改,包括跟政府任期同步,即四年制,而每兩年改選一半,保障公視的政策方針得以繼承之餘,亦避免政黨輪替牽連公視董事會。
香港民主派和建制派陣營壁壘分明,用審查委員會四分之三高門檻選出新港台的董事,爭拗不會較台灣少。折衷辦法或許是混合模式,例如接受公開招募,經現屆董事會成員提名和公眾論壇後,由立法會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再由特首任命。董事局主席則由董事互選產生,相信可以減低政府藉董事干涉新港台決策的程度,減少遴選障礙。
英國:脫離政府 政治仍找上門
香港電台陷入政治漩渦,英國BBC也好不了多少。BBC不是「官台」,有其董事局,《王室憲章》訂明媒體要不偏不倚,行事符合公眾利益。國民普遍信任和經常閱聽BBC的新聞資訊,然而,數年前面對脫歐爭議,即使BBC對外宣稱持平發布信息,但親歐留歐支持者均指摘BBC偏幫對方陣型,當中支持脫歐民眾對BBC的投訴佔多。
英國通訊管理局在2018/19年報特意分析一系列節目投訴個案,經調查後確認BBC沒有故意壓低脫歐派意見,但另一份報告指出,民眾對BBC新聞的印象轉差,包括不滿BBC就脫歐的取材。原因之一是社交媒體加強了迴音壁效應,社交媒體帖文和網民留言鉅細無遺地評論主持人或記者的言行,當中有很強政治取態的人可能為數不多,但他們的批評既多且強,聲音在社交媒體被放大。
此外,主持人及記者往往會在時政節目上與官員交鋒,故要有心理準備官員會對其不客氣。去年7月,英國首相約翰遜在黨魁選舉期間被BBC主持人Andrew Neil質問得難以招架;11月底,BBC舉行英國大選電視辯論,約翰遜安排前環境大臣高文浩頂上被拒。保守黨因而向英國通訊局投訴BBC挑釁,指BBC違反秉持傳媒公正的職責,惟通訊局不受理。
觀眾觀感和官員態度有時難以控制,於是公共媒體信賴體制防火牆,憑着與政府保持距離,甚至減少政府直接補助,以說服公眾自己公正不阿,並減少政府從中耍手段。但現實往往不似如期,政府官員威脅公共媒體的辦法多的是。去年約翰遜在競選期間,便公開表示有意調整BBC的電視費用,動搖這家九十多年老店的財源,不少評論直指這是保守黨和約翰遜報復BBC的「大絕招」。
財政成弱點 住戶徵費模式過時?
公共廣播機構的觀眾是人民,最理想的財政模式是向觀眾收費,實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BBC、日本放送協會(NHK)和歐陸公共媒體實行的電視牌照費,是最接近取之用之概念,向來受到推崇。當地每個安裝電視的住戶都要繳納牌照費,收入用來支持公共廣播的開支。在英國,即使家中沒有電視,只靠互聯網觀看節目,也要收費。現時每戶每年須繳付154.5英鎊(約1,490港元),違者犯刑事罪行。牌照費當中九成是BBC收入,支撐了BBC四分之三的開支。
按住戶收費的好處,除了實踐取之用之理念外,觀眾有更大責任感要求機構回應大眾需要,媒體藉廣播塑造和凝聚社會共同價值,而穩定和可預測的收入,讓公共廣播機構有信心花資源創作新節目和冒險。不少人更指此舉有助防範政府和商界藉財政控制公共廣播機構,觀眾因而可接收不受政府和商界左右的資訊。
擺脫政府端賴行政程序,但也視乎政府有多大參與度。以英國為例,金額是政府決定,牌照費先收歸庫房,經國會批准預算後,再向BBC撥款,政府在過程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亦因為這樣,縱然《王室憲章》確保現行收費制度維持至2027年,英國政府在過去幾個月卻連番建議改動收費,例如諮詢公眾把欠費非刑事化,要求免除長者繳費,以至提出日後取消牌照費措施,震動BBC管理層。
反對繳付公共廣播費用的人士認為,在數碼化年代,閱覽BBC的人數下降,媒體營運亦轉向訂閱制,強迫付費制度已經過時。BBC總監Tony Hall則維護牌照費制度,強調BBC不能做Netflix:「BBC是國家的肌理,Netflix不播放體育節目,不製作新聞節目,有很多東西不做。」
歐陸國家近年亦檢討收費模式,丹麥和瑞典改用稅收撥款公營廣播機構。瑞典為穩定公營媒體收入,國會通過自去年1月起改向每名成年國民徵稅,稅率為收入1%,最高為1,300克朗(約1,090港元),收入會歸入公共服務帳戶。丹麥亦在去年開始分五年削減牌照費,改為稅收支付公營媒體,同時要求公營媒體五年內削減兩成開支。
事實上,牌照費模式有其缺點,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接受訪問時說:「牌照費概念像消費稅,高低收入都要交同一費用,徵收過程也要耗費……政府直接撥款比較有經濟效率。」他亦反對公共媒體引入商業廣告,因擔心會受商業利益影響,而公共媒體也不應搶商業媒體廣告。他認同政府撥款可能會增加操控公共媒體的機會,除了靠公共媒體獨立架構和協議,還要靠媒體自強,民間監督也不可少,不能因為政府官員批評就跪下。
BBC收費爭議提醒香港,住戶徵費並不必然保證公共媒體省卻財政煩惱,若然政府有意藉財政邊緣化公營媒體的定位和角色,公營媒體便要準備好應對方法。
事實上,港台若要爭取更大自主權,必須檢討其財政狀況,要改善分配資源,避免浪費,進而制訂開源策略。「黃應士報告」否定了牌照費,贊同政府逐步減少撥款,但正如上述討論,牌照費的社會好處不能抹殺,而且在港人熱議港台角色的當下,提出全民徵費換取港台向市民問責,也有其合理性。
假設絕大部份接收港台節目內容的人均使用智能手機,港台可以透過流動電訊商徵收牌照費,政府須保證專款專用,牌照費調整須經港台和政府雙方同意。參考2018年統計處數字,年滿20歲擁有智能手機的港人有約530萬,假使每人每月強制徵收15元,每年港台可收取9.54億元,相當於2020/21年度港台預算近九成。
政府可順勢調低撥款額,例如調至現有水平的七成,即使未計贊助、節目版權,粗略估算港台總收入已逾16億元。這樣一來,政府亦可減少對港台的財政負擔,港台分散財政來源,既可緩解對政府財政控制的憂慮,新增收入可以開拓業務,諸如前文提及的國際頻道。
銘記公共目的迎接挑戰
香港電台問題多多,但香港需要香港電台履行公共廣播服務,製作多元化、關乎公眾利益、啟迪民智的節目,補商營媒體之不足,在數碼化浪潮下提供準確資訊,培養媒體人才。港台留在政府部門並非公共廣播的最佳安排,公司化是更好出路。必須承認,港台轉型期間和轉型之後仍充滿挑戰,除了上述政治紛爭外,員工去留亦要處理,如何說服現職員工不會全數過渡至新港台,公務員合約中斷,為新港台注入新人事新氣氛,考驗政府智慧。要克服種種難關,港台要銘記公共廣播的目的,政府則需深明大義,港台卸下「官台」角色,實行多元穩健的財務政策,更能兼顧不同聲音,擔當不同政見者的橋樑,對政府的好處比壞處多。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港台工會斥邱騰華踐踏新聞自由 記者問題無違一中原則
新冠肺炎│港台專訪世衛問台灣會籍 邱騰華出稿嚴斥:違一中原則
【新冠肺炎】港台專訪世衛問台灣會籍 建制投訴斥挑釁「不專業」
港通訊局准免費電視停播港台節目 港台工會促向無綫收4億頻譜費
上文節錄於第20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6日)《 公司化可以令港台遠離政治風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