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基金.下】政府滴漏思維無助紓困 可借鑒台灣失業援助制度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又一次勾起沙士(SARS)時期的回憶,當年銀行户口不夠100元,不能提款,結果要排隊入20元,才能把剩餘的一併提出。」從事藝團管理及戲劇教育的張婉婷,身處是次經濟衰退的打擊,不禁回想起昔日沙士無工開,每日靠「食老本」度日的艱辛歲月。縱使特區政府早前推出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向受反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連環重創的行業提供支援,冀藉「撐企業」來「保就業」。然而,大多數措施的惠及對象都是僱主,前線員工根本無法得到保障。這背後是政府多年來沉醉於滴漏式經濟迷思,誤以為提供一次性資助是套解決問題的良方。

承接上文︰【抗疫基金.上】被抗疫基金遺忘的一群 藝文界合力自救渡難關

張建宗將會成立一個防疫抗疫基金督導委員會,並由他擔任主席。(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業界狠批政府滴漏思維

長年拒談制度性改革

其實,早於2月份,舞台業界代表便發起《藝發局民選委員就本港藝文界受疫情影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資方沒有因取消或延期工作提出任何賠償方案。

對此,有業界人士憂慮,縱使政府願意提供300億元成立「防疫抗疫基金」,但最終能落入基層前線手上的可能所剩無幾。畢竟,部份資助措施並未有限制用途,也沒有規定新增撥款必須用於協助員工渡過時艱,換句話說,可能存在資方為確保利潤,犧牲欠缺議價能力的員工福利。

張婉婷坦言,對這次抗疫基金的援助力度不抱太大希望,畢竟她在藝文界打滾了二十年,清楚明白單純依靠演出,那份微薄的收入是不能支撐生活的,故此業內多數人也以自由身形式兼教各種藝術項目,增加收入。惟現時教育工作完全停頓,縱使政府樂意提供資助,但真正能受惠的前線基層人數仍然未知。稱得上是業界元老的張婉婷,她只希望款項能真正落到有需要的同工手上,協助他們能「渡過這個難關,讓他們仍可以留在這行發展,免於作出轉行求生這個抉擇。」

藝團原定的表演項目全部取消,損失料十萬元計。(黃舒慧攝)

而負責監察基金運作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早前出席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時,被問及如何確保政府為資方提供的援助能惠及勞工時,他表示相信「香港有良僱主多,無良僱主不多」,結果惹來民主黨黃碧雲議員嘲諷,指張建宗對人性的假設「好樂觀」。

惟仔細分析張建宗的回應,不難發現政府至今仍沉醉於滴漏式經濟思維,誤以為只要能夠為商家提供良好營商環境,僱主就會大發慈悲去優待員工,與他們分享利潤及共渡時艱。然而,這套假設與市場價值觀相違,離地之餘,更忽視了僱主營商必然最大化個人利益這個考量。而且,更不得不去質疑,為何特區政府明知「保就業」的重要性,知道失業問題可能會為政治及社會帶來動盪,卻從不願意主動打開制度性改革的討論,研究一套適切的失業保障制度。

其實,參考鄰近地區的做法,台灣早於1999年,因國際經濟不景氣及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大量勞工失業,故行政院依據《勞工保險條例》訂定《勞工保險失業給付實施辦法》,藉由失業給付的登記機制,結合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措施,達到再就業和收入包底保障目標。根據當地法規,凡年滿 15 歲以上,60 歲以下受勞工保險保障的非自願離職的勞工,均可申領失業給付,並按勞工平均月投保工資的六成計算,最長享有六個月保障。

政府早前公布推出「十大民生政策」,透過關愛基金向失業及開工不足人士提供最長三個月的現金津貼。(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遺憾地,特區政府縱然為失業及開工不足人士提供現金津貼,卻拒絕回應眾多立法會議員要求,探討成立失業援助基金的可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的解釋,竟是失業人數眾多,查證需要大量人手,成立系統亦需時。

然而,探討失業援助制度其實不是貿然提出,翻查立法會秘書處文件,發現早於2000年時,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便研究過世界各地的失業保險及援助制度。當時,一份報告名為《台灣的失業保險及援助制度》面世,證明相關討論早就展開。

惟特區政府多次逃避討論相關事宜,無勇氣面對改革香港失業保障制度這個結構性問題,最終廿年來,香港每當經濟下行,毫無議價能力的前線打工仔,都只能默默承受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徬徨,甚至乎在艱難時期被僱主無情拋棄。

《香港01》早前分析過300億元的「防疫抗疫基金」,發現當中大部份金額都是用作支援僱主,反而直接支援前線勞工或市民的項目,只有「合資格在職家庭津貼及學生資助住戶特別津貼」和「額外增加2019/20學年的學生津貼」兩項,合計也不過是18.9億元,佔整體基金不足7%。滴漏式經濟思維存在明顯弊端,特區政府仍堅持這種親資方的援助方式,不單令人覺得厚此薄彼,而政府還空談僱員能從中受惠,更是緣木求魚;同時在欠缺失業保障制度下,妄以為前線勞工能自救,順利涯得過這場疫症,則屬另一笑話。

舞台藝術界在疫情下被迫全面停工,呼籲政府賠償而非提供現金津貼。(資料圖片/麥凱茵攝)

確立人性化失業援助制度

台灣紓困政策值得借鑑

因應新冠肺炎在全球擴散,台灣也錄得多宗確診數字,當地的經濟活動也因疫情遭受沉重打擊。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基層市民,台灣通過一筆達600億元新台幣(約154.6億港元)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草案,當中多條細則訂明,若民眾是因疫情原因而受到影響,其任職機構不得視員工為曠職,更不可作出任何形式的處分及懲罰。而政府也有提供誘因來鼓勵僱主響應,例如僱主若願意遵循安排,可獲得相應支付薪酬的扣稅額,至於無法支薪者,亦可在兩年內申請補償。

至於當地的文藝產業,同樣受到疫情波及甚巨,為協助業界人士渡過難關,台灣文化部通過《特別預算案》草案,宣布將推出多項紓困政策,當中包括「藝文紓困補助、紓困貸款利息補貼、行政調控、振興措施」等四大面向的措施,預計將投入15億元新台幣(約3.87億港元),包括短期紓困方案的11億元新台幣(約2.84億港元),以及後續振興措施的4億元新台幣(約1.03億港元),期望能減少疫情衝擊,協助藝文產業復蘇,陪伴藝文產業及藝文工作者渡過難關。

通過整合四大面向的紓困政策,大致能了解到,台灣政府將受疫情影響的藝文產業,納入經濟部中小企業貸款補貼方案,並向受影響的文化藝術團體和個人單位給予補助,當中包括因疫情而造成損失,或發生營運困難的業界從業員。

此外,台灣行政院更會推出高達20億元新台幣(約5.16億港元)的振興抵用券,其中藝文活動也會納入抵用券適用範疇,除了能幫助當地人民紓困,也可籍機吸納觀眾支持藝文活動,從而復蘇及支援藝文界發展。

台灣行政院更會推出高達20億元新台幣(約5.16億港元)的振興抵用券,其中藝文活動也會納入抵用券適用範疇。(資料圖片)

從整套紓困政策可見,當地政府的福利邏輯重視勞資雙方,會透過支援整個產業結構來振興經濟,從而間接援助僱主獲得收益。同時,政府也會直接提供措施來保障勞方,保證資助能落入前線勞工手上,例如在短期紓困方面,台灣文化部明文規定,將補助藝文事業、團體及個人的營運成本,項目可包括人員薪資、展演映活動取消、延期或退票之製作成本、場地租金等,以減輕營運負擔。

總體來說,台灣這套做法並不似港府般,盲目沉醉於滴漏式經濟思維,忽視僱主營商必然最大化個人利益這個考量。其背後所呈現的社會保障邏輯,是真正能達至「撐企業、保就業」目的,非淪為港府般口號式宣傳,迷信企業只要擁有利好營商的環境,便會願意協助員工共度難關。似乎,港府需要向台灣學習的,便是打破繼續沉醉於這套迷思當中,思考如何能更公平公正進行資源分配。

相關文章:

【財政預算.深度】一文透視港、澳、星洲「派錢」手段的高低

【新冠肺炎】失業潮或再重臨 政府有何應對措施?

香港可借鑑「德國模式」 應付下一次就業危機

上文節錄自第20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03月16日)《政府粗陋經濟思維下 被抗疫基金遺忘的一群》。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