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八大基建大白象超支近千億 政府監管不力由公帑埋單

撰文:甄挺良 譚貴鴻 黃雅盈
出版:更新:

香港基建工程超支、延誤問題嚴重,隨着三跑工程近日正式展開,勢必再搶高工人薪金及原材料價格。《香港01》盤點全港8個興建中的大型基建,發現總開支逼近6,000億元。其中,不少工程較原本估算及首次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相比,已超出約900億元。
目前正進行多項工程的港鐵承認,本港正面對建造業人手不足困境,會透過調配工序減低影響。有測量師建議,政府應參考屋宇建設的做法,聘請獨立測量師監控成本。
攝影:江智騫、吳鍾坤、鍾偉德、余俊亮、鄭劍峰、李澤彤

機場三跑道

三跑未動工  造價先增53億

造價達1,415億元的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是本港開埠以來最貴的單一基建項目,去年拍板通過計劃時,造價已較2012年估算的1,362億元增加53億元。機場管理局提出以銀行借貸、發行債券融資形式,籌募接近工程總額一半的690億元,繞過立法會;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更一度形容是「借到盡」。

為確保工程資金充裕,機管局暫停向政府派息10年,預料將令庫房少收470億元。對市民的最直接影響,則莫過於當局徵收70至180元的機場建設費,要市民「自掏荷包找數」,預料直至2031年為止。

新跑道將於2022年啟用,整項建造工程將於2024年完成。然而,工程一方面正受司法覆核官司纏擾,另一方面,填海工程所用方法前所未有,整項工程能否如期完工仍存暗湧。

西九文化區(左)及沙中線(紅磡到金鐘段)(右)。

西九216億撥款僅夠兩期工程 或超支255億

政府於2008年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一筆過」注資216億元撥款,惟有工程顧問卻早在2012年底,已估算總工程費飆升至471億元,超支255億元。雖然管理局董事會主席、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其後否認超支金額,但承認216億元只夠興建文化區首兩期核心藝術設施。

管理局行政總裁栢志高近日也指,由於第三期有財政壓力,或要尋求私人贊助,亦意味第三期工程落成無期。除了超支恍似無底洞,各設施亦面對延期完工問題。如最初原定去年落成的戲曲中心,要到近日才完成升頂工程,最新估算2018年才可啟用。

政府花費大量資源於大型基建項目,如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等,但即使落成後,許多香港人一年都未必會用上一次。(江智騫攝)

高鐵如期通車成疑

高鐵香港段工程於2010年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668億元撥款,現在整體工程完成進度達82%,隧道工程亦告完成,但西九總站結構複雜,目前正進行玻璃裝嵌工程,港鐵工程總監黃唯銘早前亦明言有關工序「具挑戰性」。

運房局局長張炳良上任4年,多項基建工程出現超支、延誤。

路政署無適時跟進

政府雖是高鐵香港段擁有人,但未能有效監察工程進度,依賴港鐵定時匯報,恍如「隔山打牛」。各項調查報告均顯示,早有迹象預視工程未能如期完工,但路政署等負責監察的部門卻未有作適時跟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又選擇「疑中留情」,令問題日益惡化。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批評,政府將高鐵完工日期定得過早,令工程難免延誤:「佢(政府)要承建商2015年起好高鐵,結果最終要幾多年呢?我最多比多1年你,但依家要2018先完工,多咗3年喎。」

沙中線遇古蹟 至少超支41億

早在1998年政府研究已有提及的沙中線,本來預算僅374億元,兩年後動工,工程造價估算已飆升逾倍至798億元,工地更出現各項未曾預計過會出現的延誤因素,其中一個是古蹟問題。

工程進行近2年後,才在土瓜灣站施工地點,發現了6個古井和麻石明渠,並掘出大量宋元文物。古蹟令工程造價上升至少41億元,實際的數字仍有待港鐵明年公布,但港鐵已多番預告會顯著上升。

同時,沙中線的東西走廊及南北走廊工程亦將延誤1年,分別於2019年及2021年始能通車。港鐵回覆指,現時沙中線工程進度為59%,但由於工程複雜,餘下部分仍會受到多項因素影響,要在2017年下半年,才可對沙中線主要工程費用作出更切實的評估。

南港島線(東段)或延遲兩月

南港島線(東段)在2007年已落實興建,2011年正式動工。3年之後,連接金鐘站至海洋公園站的南風隧道,遇上「未能遇見的地質問題」,令工程嚴重滯後。當時港鐵仍堅稱2015年能完工,但通車日期已延至今年年底。港鐵更預先向外界表示通車日期存有延誤風險,未能「寫包單」年底必定能通車。

據悉,基於擔心相關測試可能有誤差,港鐵內部估計可能因此會延遲通車一、兩星期,甚至兩個月。港鐵回應指仍以年底為通車目標。

南港島線(東段)(左)及中環灣仔繞道(右)

中環灣仔繞道遇「添馬艦」

未曾預計過的古蹟問題,同樣在中環灣仔繞道出現。2014年初,政府因地質問題申請79億元追加撥款,令工程預算造價升至逾360億元,翌年再於工程範圍發現疑似添馬艦殘骸,最新估算繞道的隧道管道要到明年才可落成。

港珠澳大橋(左)及蓮塘口岸(右)。

港珠澳大橋、蓮塘口岸超支逾200億

港珠澳大橋工程在正式動工前,工程的環評報告被挑戰,延遲9個月動工,歷年來因工傷、人工島飄移、排污等原因,令港珠澳大橋一再停工,至少延誤1年至明年底才落成。

除主橋工程外,亦有香港接線、人工島口岸、屯門赤鱲角繞道等多個分項「埋單計數」,歷年來已動用公帑逾千億元,計及2012年「香港接線」88.5億元及今年「香港口岸」的54.6億元追加撥款,累計超支達143億元。

至於蓮塘/香園圍口岸,政府於2008年宣布興建,並於2012年為工地平整及基建工程撥款162億元,惟其後工程造價急升,財委會2015年批出額外的175億元,造價已較當初預算的33億元高出一倍。

工會質疑歸咎工資上升理據

基建超支,近年已經屢見不鮮,當局不時以建築成本大幅上升來解釋。根據建築署的公共建築工程編製的投標價格指數,由2006年至2016年,10年間急增近150%,甚至有繼續上升之勢。但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則反駁:「賴工資我從來都反對。」他指雖然工資是工程超支其中一個原因,但佔工程造價不足四成,加上建材價格上漲,亦令工程造價飆升。

政府近年引入多個機制監察工程,但仍未能防止超支一再發生。有測量師建議採用基建工程參考屋宇工程的方法,聘用獨立的工料測量師作成本顧問,管控工程開支。

測量師:應分開兩批獨立人士監工

測量師學會高級副會長何國鈞指,政府的樓宇工程及基建工程,在成本監控上有不同制度,樓宇工程有獨立工料測量師監控成本,而基建工程則由工程顧問同時負責設計及財務管理,他質疑:「點解要搵同一批人處理設計及財務問題呢?我覺得要分開兩批獨立人士。」

何國鈞解釋,若工程出現設計改動,將令成本上升,而改動後也可能拖慢工程進度,導致政府要向承建商賠錢,因此建議政府要為基建工程設獨立的工料測量師,作財務監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