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武術」就勝人一籌嗎?
武術界裡其中一個最大的迷思,就是關於「戰場武術」。對於許多人來說,士兵們每天都在戰場上進行生死攸關的戰鬥,他們所使用的武術技巧,必然會比民間的武術流派,或其他類型的搏擊運動更具殺傷力。有部分流派更會刻意將自己上溯至戰場武術,去證明其中的優越性。
作者:男功夫人
經武備志團隊編輯
本文便是希望從技術角度,去論證戰場與搏擊運動之間那條不可逾越的界線。以此說明上述那種將「戰場武術」置於高地的觀點,純屬一場「美麗的誤會」。
戰場不是個人舞台
戰爭是人類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社會事件,幾乎個群體都曾經發動過戰爭,或接受過戰爭洗禮。按照普魯士軍事名著《戰爭論》的定義,「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此,戰爭在本質上必然是個集體行動,目標是要消滅政治上的對手。而這點就足已解釋戰場武術的特殊性質:
首先,任何軍事訓練都是以戰陣或部隊為基礎,個人的搏擊能力顯然不是最重要元素。翻開世界各地的經典兵書,例如【武備志】多次提及的《紀效新書》,便能發見當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講述軍隊內的紀律事項,以及不同戰陣間的舖排及配合。
誠然,它依舊介紹了不少武術技巧,但基本上都是以兵器為主。這就是戰爭的另一項重要原則,畢竟要殺死對手,兵器明顯比拳腳要有效率得多。戚繼光的名言「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便包含著類似意思(當然,對這句說話也存在著很多誤讀,詳見《拳術無用於戰爭因此「無用」?》)。事實上,這點不獨適用於冷兵器時代,在當下的熱兵器戰場也同樣如是,甚至更為貼切。
以下是2016年美國聖地牙哥的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片段,可以見到大部分的訓練內容都是針對體能和紀律。惟一的埋身搏擊項目見48:10,它亦不屬徒手搏擊範疇,而是兩名士兵身穿完整制服,以一根繫緊雙手的粗棒進行互擊,估計是要模擬用槍支互相格擋:
(該訓練見48:10,最初學員是在沙地上比拚,其後轉入了戰壕。大抵在戰場上最有可能發生類似戰鬥的地方,便是空間狹小的戰壕。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棍棒上只有一邊才算有效攻擊,似乎是要模仿槍柄)
當然,這條片段只反映出某些部隊的訓練取向,也不排除士兵在往後的階段,會接受更多不同形式的武術訓練。但可以肯定的是,槍械是現代戰場上最重要的戰鬥手段。即便是要執行近距離的逮捕任務,也必定是在持槍並有隊友掩護的情況下,逐步制服疑犯。倘若武器完全脫手,現場又沒有隊友支援,那幾乎已是「死路一條」:
(以上是墨西哥海軍陸戰隊的一次室內突擊行動,在整個偵訊和捸捕的過程中,所有人都持槍行動,而且每一步都有隊友配合)(編按:內含槍擊及或令人不安畫面)
場景不同,非優劣問題
綜上所述,無論在古代或現代,戰場上講求的都是武器以及部隊之間的配合。真正依賴個人武力求勝的場景,根本少之又少。從這點上說,戰場武術較現代搏擊運動更勝一籌的觀點,其實只屬一種迷思。至少在單對單的徒手搏擊範疇裡,戰場武術就不一定比現代搏擊運動成熟。將戰場武術與搏擊運動進行類比,本身就是一種錯置。
有人或許又會認為,戰場裡的兵士無論在體能或心理素質方面,都比一般的武術運動員優秀。故此縱然他們的搏擊技巧有所不足,但論身體能力始終較其他人強。類似觀感可以在以下的片段反映出來:
這是一檔由UFC與海軍陸戰隊合作拍攝的節目,五名UFC選手被安排參加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可以見到,海軍陸戰隊員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能力,確實比UFC選手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嚴苛認真的態度亦令人起敬。然而問題依然沒有超出上文的框架,即陸戰隊成員們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本身就為了適應戰場環境而成,與搏擊運動所要求的(例如爆發力、柔韌度、技術等)根本大相徑庭。而UFC選手們在節目中所接受的挑戰,亦與任何搏擊技巧無關。所以這部分的節目內容,其實不能論證清楚兩者間孰優孰劣。甚至可以說,因為兩者的目標不同,專注亦不盡相同,拿兩者比較是個錯配。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倘若換成陸戰隊員在MMA平台上出賽,所承受的壓力,要面對的技術,又完全是另一個範疇的東西。他們能否順利適應,還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身體能力就與巴西柔術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
(節目尾聲輪到UFC選手向陸戰隊成員示範巴西柔術技巧,這回就看到UFC選手在地板戰上的身體能力及思維模式,就比對方成熟得多)
總結:別利用迷思作擋箭牌
當然,本文並非要反證出戰場武術,對武術運動沒有絲毫參考價值。事實上,很多傳統武術流派的搏擊技巧,便帶有濃烈的戰場武術味道。例如號稱「脫槍化拳」的形意拳,其劈、崩、鑽三式的發力機制,便與古典槍術裡的攔、拿、扎頗為相似。劉殿琛《形意拳術抉微》裡介紹的形意劍術,亦確實與形意拳法相通。所以戰場武術裡的技法,確實有過渡至徒手搏擊的條件。但前提是它們必須經過非常長時間改造,畢竟戰場的本質始終與搏擊運動不同。否則形意拳就不需要在劈、崩、鑽外,增添炮、橫及其他十二形,而它所用的步法也明顯不是槍術裡常用的弓步(關於脫槍化拳的技術討論,以後有機會再另文專述)
最後,正如上星期的《勿拿武德做擋箭牌》所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人會願意在無規則的「戰場」作搏擊比賽。同樣地,並非所有人都會參與戰爭。那把自己所學技術的展示機會,放在一個難以實現的情況,根本不是一個合理的做法。而那種將自己流派描繪成戰場武術,踩低別派武術,然後因為「安全」而「永不出手」的說辭,就更純粹是利用大眾對戰爭和武術的迷思,替自己貼金卻又不用承擔責任。這種人才是本文真正希望批判的對象。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