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gan實驗遊】挑戰10日不花錢在港旅遊 90後女生反思消費
最近3個90後女生Kilo、Pancake、Joesy受台灣提倡「Freeganism」(免費素食主義)的作家楊宗翰啟發,決定仿傚試試Freegan生活,嘗試不花錢在港旅行10天,希望反思消費習慣,不倚賴金錢、不浪費資源地生活。
旅行的事曝光後,不少公眾質疑她們只是「不花自己的錢」,她們怎麼回應?回歸日常後,她們又有沒有繼續freegan?
肥緊村:無意提倡佔用資源
這次Kilo、Pancake、Joesy的10天Freegan實驗遊,記者跟訪了第二天的旅程。她們的旅程甫曝光,網上反應迥異,有人支持她們,也有網民質疑剩餘資源有限,不該佔用資源。另有網民質疑她們只是用別人的錢和資源去旅行。
旅程完結後記者再和她們碰面,聽聽她們對今次旅程的反思和得著。她們解說,整個旅程只是一個實驗,看看freegan可以落實到哪個程度,「我們並非叫大家揮霍社會已有的資源,或是利用別人的好意來過不花費的生活,我們只是想提倡在每次消費、每次運用任何資源時多反思對大自然帶來的影響。」
村民的實驗不是鼓勵大家和我們一樣,甚至我們自己也認同要在香港完全freegan地生活是困難的。比起像我們一樣流浪,更希望大家想想生活上如何良善地生活。
「食物好像變了生財工具」
撿剩食是整個旅程的一個爭議點。她們說,撿剩食時會和原來的回收者如清潔工人、保安等協調,發現許多時回收者自己也消化不完那些剩食。這次旅行,3人撿過50多盒壽司和飯盒、吃過由剩菜煮成的粟米南瓜湯,「豐衣足食」的背後,正正反映着社會的浪費。
據2016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全港每日棄置廚餘達3,600公噸。廚餘容易腐爛,在堆填區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如甲烷,以及高污染滲濾污水。而環團「綠領行動」2014年的街市廚餘研究推算,全港75個食環署街市每日產生的剩食中,有四分一仍可食用,共逾14.3公噸,足夠一個成年人食用34年;綠領行動每月回收的剩食數量為逾2,000公斤,平均每日約66公斤,即僅能消化0.46%的廚餘。
Joesy說:「最理想其實是(肥緊村)村民會在這社會餓死,代表這社會沒有剩食。但即使下午餓到死,你會知道一到晚上9點幾或11點幾,就一定會有食物被掉出來。」Kilo說:「大家會覺得那樣東西不值錢,為何要救?但其實那背後是由很多人的努力才生成,很多時我們卻只以錢去衡量事物的價值。」Joesy慨嘆:「食物好像不再只是食物——當食物變了生財工具和貨品時,好像這些事情(丟棄食物)就控制不到。」Kilo說:「食物製造出來好像是為了交易,而不是維生。」
法國2年前已立法禁止超市銷毀食物,超市必須將剩餘的可食用食物捐給慈善團體、餵飼動物或用作堆肥,並與慈善機構簽約。本地環團曾建議政府跟從,但環境局指現階段不宜立法,應先鼓勵超級市場減少棄置廚餘。惟地球之友於2012年揭發超市棄置未過期食品並灑上漂白水後,雖各超市均開始捐贈食物,但據2016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棄置到堆填區的工商廚餘不跌反升, 每日大約逾1,200公噸,相等於80多架雙層巴士的重量。
不當時刻的freegan 但時刻反思浪費
旅程另一爭議點,是撿剩食帶來的食物衛生問題,有網民質疑她們如果吃了變壞的食物,去求診反而耗費了資源。她們解釋有判別剩食是否可吃,旅行時撿到壽司,也會放進借住處的雪櫃,第二天炒熱確保不會吃壞肚。
如果真的要在食的方面徹底地freegan,Joesy承認難免要降低對食物的要求,「首先不能講養生、營養。」街市收來的剩菜,雖也有不同種類,但有時的確沒得選擇。大家陷入一片如何freegan得健康的苦思,Joesy忽然說:「如果沒有剩食,其實就不用煩惱。」
只是浪費問題如此嚴峻,她們決定盡量做,但不拘泥於在生活的任何時刻都做freegan。落手拯救剩食以外,她們也計劃舉辦不同活動號召他人,讓公眾意識到剩食問題。
與其要10個freegan人,不如要100個自備餐具食素的人。
擁抱「禮物經濟」 擺脫金錢迷思
這次「肥緊旅行」,她們其實希望示範一種盡量善用資源、擺脫對金錢倚賴的生活,一同擁抱「禮物經濟」(詳看第一集)。Kilo說:「(旅行實驗的重點)不是說不用錢,而是想生活中多一點良善的東西,多看到別人的需要,如果你有,就不要介意分享少許。對方有時不介意付出,當我們有時也不介意去分享。」
Joesy說:「金錢以外都還有很多可能性,放下一些框架,去探索,不要什麼都用錢解決。」例如放下對「神期食品」(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仍未過可食用日期的食物)的成見,放下付出與收獲必須對等的迷思,打開社區雪櫃,需要便拿走,多餘的就放下,讓每一個人都能在日常的某個瞬間得到幫助。
感謝10天裡照顧過村民的所有人,我們希望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也能是一份禮物,給其他看到我們故事的人。禮物經濟可以很離地,也可以很貼地!食飯時對侍應送上一個微笑,路過紙皮婆婆奉獻10分鐘幫幫忙,支持本地小店,已經是為我們的社會送上美好的禮物。
重溫此系列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