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時代】南美「鋰三角」 牽扯電動車的生命線
位於內華達州的Tesla Gigafactory在去年底正式啟用,品牌最新的電動房車Model 3也於上月投產。邁進電動化的世代,說電池是當下最受熱捧的商品也不為過,用作驅動智能手機以至電動車的主流電池核心原料鋰(lithium)更是焦點所在。
鋰彷佛是電動車的生命線,決定汽車可以走多遠;而金融市場中更把鋰的供應量與Tesla的股價掛勾,成了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鋰電池普及數十載,加上再生能源與電池廣泛應用,這種白色輕金屬的地位及價值更受肯定。鋰是驅動電子產品的元素,一部智能電話需要大約3克的鋰,一部最新型號的電動車則要用上60多公斤。隨着電動車發展,連帶全球鋰需求躍升,鋰也因此被喻為「21世紀石油」。有「Mr. Lithium」之稱的環球鋰業公司總裁Joe Lowry接受了《香港01》訪問,他認為鋰在未來最少20年仍是電池核心原料,預期至2025年,全球鋰資源供應仍會大於需求,但因部分是未達電池級(battery-grade)的,因此電池原料供應鏈仍得面臨「缺鋰」危機。他更提及,Tesla在這方面顯得有點傲慢,以為「想要鋰,就有鋰」,故品牌不應掉以輕心。
你的鋰電池是怎樣來的?
日本京都大學能源科學研究院副教授Ben McLellan對《香港01》表示,鋰資源在未來數十年有多重要,其中一個要素在於整體供應能源價格。電動車能否提升在汽車市場競爭力,鋰更是箇中關鍵,「即使我們使用電動車,多數電力目前都是來自化石燃料,除非再生能源價格下降,否則這情況不會改變。」McLellan指出,在再生能源儲備及改善供電不穩的問題上,鋰資源或發揮到重要作用。外國近年正積極發展電動車入網技術(Vehicle to Grid, V2G),就是實踐電動車與電網互通,讓電動車的巨型電池化身儲電站,在高峰電價時為家居或公司供電,於離峰電價時再為汽車充電。
那麼鋰從哪裏尋?要看未來十年的鋰資源供應,必然要數南美。坐落於安第斯山脈的智利、阿根廷及玻利維亞,在這場21世紀新資源戰可謂「贏在起跑線」,因他們各自擁有礦物資源豐富的鹽沼,主宰了全球54%的鋰資源,因而被稱為南美「鋰三角」(lithium triangle)。
延伸閱讀:【電動時代】石油需求或數十年內見頂 地緣政治如何改變?
位處海拔3,700米的烏由尼鹽沼(Salar de Uyuni),亦即為人熟悉的玻利維亞自然奇觀「天空之鏡」,雪白的鹽沼在下雨後,地面上便有層薄薄的積水,同時遇着沒有風的時候,水面才不至泛起皺紋,形成巨型鏡子一樣的奇觀。慕名而來的遊客固然為玻利維亞帶來龐大收入,而鹽沼實質上也是一座龐大的資源寶庫,其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大約等於三個半香港大小,當中的鹽水更蘊含豐富的鋰。
多輛大型貨車緩緩駛來,在雪白的烏由尼鹽沼上畫下一道道灰黑色的胎痕,穿上紅制服的工人鑽開乾裂堅硬的表層,從地裏抽取鹽水。鹽水會被運到附近的巨型水池,加入化學物質後日曬三數個月,再運到工廠製作成白色結晶粉狀的碳酸鋰(lithium carbonate)。烏由尼鹽沼的鋰含量,一直眾說紛紜,玻利維亞官方相信含有1億噸,美國地質調查局卻認為不多於900萬噸。
鋰藏量多寡並非玻利維亞關注的要點,就算只有保守估計的900萬噸,已遠多於美國、澳洲及中國所擁有的,反而當地開發鹽沼進度緩慢,才是他們要面對的最大課題。當地政府要開發烏由尼鹽沼,說了最少十年八載,但去年向中國出口共25噸的首批鋰原料,幾乎已是玻利維亞的全年產量。
閱讀更多:【01專訪】特朗普擁抱煤業 美國再新能源可被中國超前?
玻利維亞的產量比起兩位鄰居,可謂「蚊髀同牛髀」。智利與阿根廷去年的鋰原料產量分別達到76,000噸及30,050噸。三者之中,智利對於外資的接受程度最高,投資環境也較為理想,使它早已是鋰原料的供應大國。位處智利境內極乾燥高原沙漠地帶的阿塔卡馬鹽沼(Salar de Atacama),當中鹽水含鋰量高、質素佳,加上日照多降雨少的氣候條件加速碳酸鋰生產,估計令智利坐擁全球逾一半的鋰經濟儲量(economic reserves);加上生產區鄰近西岸的安托法加斯塔港口,方便輸出鋰至世界各地。不過智利把鋰列入「戰略級資源」,並只限當地企業SQM及美國的Rockwood Lithium開採,意即開發鋰資源要先得到中央政府批准。
阿根廷換走女總統 大力開發鋰資源
同樣擁有鹽沼的阿根廷在過去兩年急起直追,民粹主義前總統克里斯蒂娜執政的12年間實行保護主義政策,外資在當地營商困難,連進口大型挖掘機器也難關重重;加上礦產是由各省政府擁有,非由聯邦政府掌控,令投資者更難掌握各地開採權狀況。不過,現任中間偏右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積極掃除各種投資障礙,在2015年12月上任首周便撤銷外匯管制及出口稅,鋰資源開發頓時成為重振經濟一環。馬克里政府着手調控各省的採礦規則,令鋰資源開發投資逐步擴大,去年當地鋰產量已增至六成,並預期2022年的碳酸鋰產量比去年多出五倍。奧拉羅斯鹽沼(Salar de Olaroz)位於阿根廷的胡胡伊省(Jujuy),這裏是全球鋰資源的焦點所在,由阿根廷、日本及澳洲公司共同開發,去年這裏出產了共1.18萬噸碳酸鋰,佔全球產量的6%。
鋰除了可從鹽水提煉出來,也能在礦裏開採。目前全球第一鋰產量的澳洲,正是由礦石中開採鋰。由於取鋰過程比從鹽水提煉較繁複,成本也較高。鋰產量分別排第二及第三的智利與阿根廷,就成為非常重要的產地,左右着鋰供應量。記者問到南美產地前景,McLellan指巴西、智利及阿根廷鋰產量增加,目前追得上需求,然而背後存在多種風險。在環境方面,智利及阿根廷抽取鹽水工程會污染當地食水;過度依賴出口鋰資源,也會對國家經濟造成風險。幸好這兩國還有其他主要出口商品如銅、咖啡等,惟玻利維亞在此方面遜色,風險也較大。鋰雖主宰了電池命脈,但McLellan提醒,市面已有其他替代鋰的原料(如石墨、鈷及鎳)製造電池。
Joe Lowry認為鋰資源供應鏈面臨三個主要挑戰:資金、專業開採技術及政府政策(包括開採權及徵稅)。跑得最前的智利雖然擁有最優質的鋰鹽水,但政府謹守開採及生產上限措施導致過去五年全球市佔率減少。相反,阿根廷在馬克里上任後已消除了不少投資阻礙,且當地鹽水中擁有多種有待開發的礦物質,未來有很大機會取代智利,成為最大的鹽水鋰供應國。按照目前這南美鋰三角的開發進度,他相信玻利維亞在未來十年都不會成為鋰主要供應方。
殖民慘痛歷史所縛 玻利維亞輸在終點前?
玻利維亞礦物資源豐富,本是一片得天獨厚的福地,但也因此成為被侵略對象。16世紀,西班牙殖民玻利維亞時在波托西(Potosi)發現銀礦後,在百年間攫取達1,600萬公斤的銀,當地印第安原住民也順理成章變成銀礦工。但礦內環境惡劣,300年裏有300萬工人喪命,更不幸的是採礦污染水源,導致鎮內出現畸嬰潮。現時剩下的礦場髒亂不堪,彷彿在警示玻利維亞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天然資源。
有着這樣的歷史背景,政府及人民對開發鋰資源的態度都極為審慎,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的左翼政府在2008年把鋰工業列入國家經濟重點,但至今鋰原料出口極少,因為整個生產程序都是由當地政府包辦,並且堅持「自己資源自己採」。在外資及外國技術方面,政府只是有限度參與,變相窒礙了鋰開發進度。目前,僅中國獲得玻利維亞政府允許,參與鋰資源開發計劃,而九成的製成品都是售予中國,只有極小量出口到瑞典。
當地鋰資源專家Carlos Zuleta多年前已不斷呼籲政府「找外援」趕緊開發烏由尼鹽沼,他數月前接受西班牙傳媒EFE訪問便形容,全球能源格局正在洗牌,但鋰藏量數一數二的玻利維亞卻沒有份兒,因為它還沒有準備好。他建議錯過了先機的玻利維亞應轉變策略,主力開採鹽水裏更具價值的鎂(magnesium),把鋰放在次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請留意刊載於8月28日出版第7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