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直擊|女籃5年後再登國際賽場 與日本距離72分已是進步
2018年,香港女籃於雅加達亞運以44:121不敵日本。
5年過去,日本女籃已為奧運銀牌、亞洲盃五連霸;香港卻在國際籃壇消聲匿跡,未曾打過一場FIBA賽事。
今日(27日)香港女籃再鬥日本,以46:118完賽,比起去屆,今次分差收窄了5分,香港女籃「被偷走」那五年後,為什麼與亞洲強隊日本的距離還是這麼近,那麼遠?
01體育記者楊宇翹 杭州直擊
雅加達亞運,香港面對日本戰況一面倒,當時面對強敵錄得13分進帳兼5次偷波的李祉均賽後這樣說:「日本反擊很快,分數被拉開全部因快攻。我們身高輸蝕,但今天是日本隊的速度、體能、穩定性致勝,可見一切是職業系統培訓的。」
77分,就是日本「職業系統培訓」與香港業餘聯賽的距離。
香港與日本的距離?
從2018年到2023年,香港女子籃球聯賽依然不變,同樣是8支甲組球隊、在康文署體育館作戰,好不容易才能在亞運前爭取到一場修頓舉辦的決賽。不過,當天說出香港和日本差距原因的李祉均,今天也成為了擁有2年WCBA經驗的職業球員。
「我覺得打了2年職業,對心態、臨場處理或多或少有幫助。」李祉均今場在日本隊面對交出20分、5偷波,表現也比較從容自若。不過,她認為差距之所以大,未必是因為球員能力問題:「大家心態很好,加上陣容平均年齡細,活力和速度都好,只是隊友大賽經驗不多,但已算打得放。」在有限的經驗下,這支平均年齡25歲的球隊,已經盡了力。
即使已有對賽經驗,但李祉均還是止不住驚嘆:「(日本的速度)還是那麼快。」只是,相比起上屆,見識過比本地賽事更高強度的職業賽,她的壓力比預期小。
擁有大賽經驗的從容
全場40分鐘,日本多次以全場盯人應對,在嚴密的防守下,港隊無奈地多次未能過半場,此時李祉均以及於美國大學就讀、現NCAA第三組別球員陳欣汶,便起了作用。協助控球過場 ,為港隊開路:「日本會在前場開始高壓防守,因為香港本地賽事好少發生,就算有,都只會在最後追分階段。一來體力消耗大,二來過場後很難(調整)有組織,三來要怎樣處理對手的緊迫,隊友都不太習慣。」然而,無可否認大賽經驗少是主因。
「上屆你說,香港與日本的距離是『職業與業餘』,那麼今屆,你又會怎樣形容?」我問。
「職業與業餘差距依舊,今次我覺得,是機會:大賽和表現自己的機會。」李祉均道。
港隊5年來未曾出戰過國際賽
港隊成員來自女子甲組球隊,然而女甲賽事單季最多不足20場,加上上屆亞運後,港隊就沒有再出戰過國際賽事。即使港隊過去5年曾到台灣、韓國集訓,甚至到馬來西亞參加地區球會邀請賽,但始終球員大賽經驗有限,缺乏對外隊水平的認知。種種原因,球員也難以控制緊張心情,在多年一度的國際賽中發揮最好表現。
在國際賽場消失的5年間,港隊多了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資助,常規訓練時數增加,李祉均直言已比起過往大賽前才『埋班』的情況好,「但職業、業餘的分別仍在,我覺得這不是球員能力的問題,是大環境、外在因素,有多支持球員,甚至球壇的發展」。
*註:自2018年雅加達亞運後,香港籃球隊受民政事務局推出、目標以「協助隊際運動項目循序漸進地提升成績」的「隊際運動五年發展計劃」資助。當中男、女籃28位球員過去5年平均每周均要出席不少於10小時的訓練,並每人每月獲4000元津貼。
「比賽是進步最快的方法」
她從WCBA回港已多次提及女籃國際賽機會不多,進步幅度自然受限:「比賽是進步最快的方法,只有比賽,我們才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不足。」可是,女生們在港也只能靠隊內對賽,但實質效用比起真正賽事,的確有限。「我們已經是女籃港隊,大概不能再找女子隊取經;與男子隊打友誼賽,雖然速度和球技可能提升,但始終和女籃對賽不一樣。」
只是5分 卻是女生們的信念
或許在外界眼中,女籃大敗是不爭事實,與亞洲水平有一段距離。但5年間,香港和日本的分差由77分只收窄至72分,這小小的5分,已經足以代表住女生們的信念。日本是亞洲盃5連霸,也是奧運銀牌得主,她們擁有完善的職業聯賽WJBL,也經歷過日本籃聯19年的改革。回望香港,女甲依然是業餘賽事,仍在地區、沒有觀眾席、電子熒幕的康文署體育館作賽,自費購買球衣、租場訓練、物理治療、健身⋯⋯
「世界在進步,我們香港球員也是;我知道分差只是收窄了幾分,但進步,是無容置疑的。」李祉均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