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印度廟遭畫下標示 祭壇被更改顏色 宗教人士籲勿擅自破壞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位於皇后山的印度廟建於60年代,在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由於印度廟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被指為全球獨一無二,近年吸引不少人爭相前往「打卡」。人們頻密到訪令本已日久失修的建築物變得更為殘舊,昨日(30日)更有人發現印度廟開始有工人進出及建築物的牆身有紅色標示,又把原先在內的臨時祭壇拆去,疑為修繕作準備,而在廟附近的舊有祭壇則完好無缺,惟有宗教人士發現有人擅自把祭壇塗上新顏色,呼籲人們應原汁原味把相關歷史建築留下,不應破壞其原貌。

皇后山印度廟屬於皇后山軍營一部分,1996年起丟空至今,內部以紅、藍兩色為牆身主色,頂部則設有幾扇窗,讓陽光滲入原為神壇的位置。除了抽象式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及其蓮花形設計屬全球罕有的特色外,上址更留下了尼泊爾啹喀兵駐守的一段歷史。

廟內臨時祭壇被拆走

油尖旺前區議員陳嘉朗指,昨日(30日)下午到訪印度廟時,發現工人正在清理附近渠口及垃圾,當時印度廟內已被畫下不同標示,相信是為修繕工程作準備。陳嘉朗亦目睹工人搬走廟內的一個臨時祭壇,並用黑色垃圾膠袋將其包好,在廟外附近的祭壇則不受影響。陳嘉朗表示在臨時祭壇被移走前,政府曾在廟內貼上通告,讓物件持有人在時限內把祭壇移走。

油尖旺前區議員陳嘉朗對印度廟在修繕後的未來用途感到擔心,「未知會有咩用途,佢(印度廟)係三級古蹟,亦係本港啹喀兵駐守文化嘅歷史」。

陳嘉朗對印度廟在修繕後的未來用途感到擔心,「未知會有咩用途,佢(印度廟)係三級古蹟,亦係本港啹喀兵駐守文化嘅歷史」。他認為以往鮮有記載在本港生活已久及貢獻不少的少數族裔歷史的地方,建議當局能把印度廟設立成少數族裔文物館,以保留歷史文化。

香港本地印度教同修會發言人鄧皓荃則對臨時祭壇被拆不感到意外。他透露臨時祭壇於今年7月設立,因當時盛傳在附近兩個屋苑入伙後,便會拆卸印度廟作屋邨辦事處之用。為了引起在港尼泊爾人關注,他便發起籌款,在廟內設立一個臨時祭壇,並舉行小型法會慶祝新的臨時祭壇落成,吸引尼泊爾社群關注。法會成功引起他們的關注,令不少尼泊爾人士到訪印度廟。鄧皓荃指,即使臨時祭壇已被拆卸,但也算完成它的宗教任務。

香港本地印度教同修會發言人鄧皓荃透露臨時祭壇於今年7月設立,因當時盛傳在附近兩個屋苑入伙後,便會拆卸印度廟作屋邨辦事處之用。為了引起在港尼泊爾人關注,他便發起籌款,在廟內設立一個臨時祭壇,並舉行小型法會慶祝新的臨時祭壇落成,吸引尼泊爾社群關注。(香港本地印度教同修會提供圖片)

印度廟祭壇供奉降魔鬼女神

至於另一個位於印度廟外的祭壇則被保留。鄧皓荃指,人們常誤會祭壇供奉的是印度神濕婆,連港府對外也是如此聲稱,惟經他翻查80年代英軍文件後發現,祭壇供奉的是濕婆的配偶難近母,而不是濕婆。難近母是印度教女神,她的主要職能是降魔鬼。鄧皓荃解釋,以往曾發生類似牛魔王大鬧天宮的情況出現,當時眾神集合起來都無法打敗牛魔王,在眾神的力量集結下,難近母從中而生,並成功憑自身力量打敗牛魔王。尼泊爾其中一個節日加迪邁節便是為此慶祝,慶賀方法是殺水牛。

鄧皓荃續指,以往駐港尼泊爾啹喀兵習慣定期到印度廟外的祭壇敬拜,特別是出征前,除了有難近母守護的意思外,亦因為她能給予人們勇氣及能力在戰爭中獲勝。惟鄧皓荃發現,近日有人擅自把祭壇塗上新顏色,由原本的黃色變成現時的粉藍色,對此感到無奈,他認為原有的顏色或存在特別意義,不應胡亂更改。他呼籲相關部門應確保祭壇不受破壞,令其原貌得以保留,「即使要修復,都應該要用返原有顏色同物料」,他亦建議把修繕後的印度廟重新復興,保留原有用途,以及交由尼泊爾或印度教團體管理。

地政總署回覆查詢時表示,皇后山印度廟位於未撥用政府土地上,該廟宇現時被圍封,並不對外開放。繼建築署早前為印度廟完成維修工程後,北區地政處亦為該廟宇外渠道清除淤泥,並移除附近雜草及清理廟內物品,以妥善管理政府土地及其範圍內的構築物。建築署則回覆指,維修工程於今年10月上旬開始,已於11月上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