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食水】水費24年冇加 浪費嚴重33%食水未到水龍頭已流走
香港人耗水量多,隨着大灣區城市急促發展,香港的食水供應將面臨壓力,惟當中有33%的食水,在還未送到每家每戶的水龍頭前已經流失。思匯政策研究所今天(6月6日)發表水資源管理政策現代化報告,指出香港屬全球耗水量最高的地方之一,批評政府水管滲漏嚴重,而水費收費24年不變,建議增加1.4倍,以貫徹「用者自付」的原則。
為應對水資源的問題,水務署在2008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當中包括更換長達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透過「智管網」將供水管網分成約2000個獨立監測區域和水壓管理區域,而其修訂版預計將在本年年底公佈。思匯政策研究所主席歐陽杞浚指出,過去政府不是「冇做嘢」,認為就水資源而言實施了不少政策,但都是零碎進行,不夠完整連貫,因此組織希望透過報告,可以讓香港邁向「智能用水」。
水費255元 成本622元
研究所資深學人李煜紹指出,根據國際水協會的數字,香港人每日人均用水量達217公升,相比鄰近的新加坡高出74公升,認為現時的水費分級制度過時,自1995年以來從未調整,未能反映供水成本(如東江水價格上漲等)。當中每個等級是根據平均家庭住戶人數而定,以公共屋邨的數字計算,有關人數已有下降,因此認為每個分級都需作調整,如第一級首12立方米免費,應減少至9立方米。
他以一個三人家庭為例,現行水費約為255元,但實際供水成本卻是622元,認為需調整水費結構,增加1.4倍至622元,才可達至用者自付原則,從而減少耗水量。李補充指,調整可攤分10年至20年進行,而政府亦要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報告又指明,有33%的食水沒經水表記錄,食水流失十分嚴重,當中政府和私人水管滲漏佔了大半。李建議,政府要有更進取的2030年目標,包括透過進一步安裝智能水表等追蹤食水去向,將政府水管滲漏造成的食水損失由現時的15%,到2030年減至8%。
研究所高級顧問陳琦則指,香港的消費模式浪費用水,希望報告能讓大眾一同參與節約用水,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香港能減少50%的用水,才能與柏林、西班牙等水資源政策優質的國家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