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自主】擺脫水資源稀少局限 星洲以色列靠「製水」救國

撰文:李耀宗 周嘉俊
出版:更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目前全球多達7.68億人缺少安全及穩定的水源,未來將會更嚴重,估計至2050年,全球逾四成人口將面臨缺水。面對水資源稀缺問題,各國政府如何解窘?近期因連日熱旱,香港掀起有關供水自主的討論,世界各地應付水資源短缺的經驗,對香港又有何啟示?長遠而言,香港應該如何完善現有供水基建,實現供水自主?

面對水資源緊絀,各國政府各出奇謀,新加坡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歐嘉樂攝)

面對水資源緊絀,各國政府各出奇謀,新加坡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在活命水前,其他政策都得下跪。」反映新加坡高度重視水資源供應穩定。

2002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曾批評,新加坡一直以1927年訂下的價格購水,極不公平。(路透社)

新加坡面積約716平方公里,超過560萬人居住,人均水資源排名全球倒數第二。過去新加坡主要依賴馬來西亞供水,兩國分別於1961年及1962年簽訂供水協議,訂明馬來西亞需向新加坡供水至2061年。

然而,這兩項供水協議不時成為兩國政治談判籌碼。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拉赫曼曾警告:「如果新加坡外交政策損害馬來西亞的利益,馬來西亞將切斷柔佛淡水供應。」2002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更要求調整水價,認為新加坡一直以1927年訂下的價格購水,極不公平。

新加坡:廢水轉食水 再造水源

因此,新加坡很早便意識到,必須積極開拓水源,才能確保自身話語權。李光耀曾說:「除非新加坡在供水方面自給自足,否則我們將永遠淪為馬來西亞的衛星國。」新加坡早已揚言不會再與馬來西亞續約,決心於2061年前全面實現供水自主。

新加坡近年大力發展再造「新生水」。(視覺中國)

目前新加坡供水主要來自「四大水喉」,除了經馬來西亞進口食水和收集雨水外,海水化淡、再造「新生水」合計佔當地食水供應接近六成半。早於1970年代,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便着手研究將廢水轉為食水,但礙於當時技術尚未成熟,經回收後的廢水毒素過高,不能循環再用。惟當局沒有放棄研究,隨着1990年代過濾薄膜科技出現,令「新生水」(NEWater)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最終在2002年研發成功,並投入使用。

所謂新生水,即是家居廢水經淨化、消毒處理後成為高純度再造水,除了可節省用作園林灌溉、沖廁、滅火等非飲用用途的食水外,亦可將其注入水塘蓄存,過濾後供國民飲用。縱然外界經常笑言,新生水本質上與「廁所水」無異,但其水質高於世界衞生組織的飲用水安全標準,可見有關技術相當成熟。

現時,新加坡國內共有五所新生水工廠,應付約四成內部需求,亦鋪設專門收集家居廢水的水管,以便循環再用。為了進一步實現供水自主,新加坡政府計劃於2060年前將新生水佔當地食水比例提升至55%。

新加坡技術人員拿着「新生水」的成品,流露出滿足的笑容。(Getty Images)

除了新生水外,新加坡亦致力發展海水化淡。截至現時為止,新加坡共有兩所海水化淡廠,年均食水產量達1.6億立方米,佔全國用水需求25%。當局計劃在2020年增建至少三所海水化淡廠,目標是在2060年或之前,將海水化淡產量佔當地食水比例提升至30%。 ​

以色列:海水化淡 產八成食水

談到海水化淡發展,以色列較新加坡走得更遠。以色列自建國以來,一直面對天然淡水短缺問題,國土三分之二面積被沙漠掩蓋,年均降雨量僅200毫米,而且嚴重缺乏河流、湖泊等天然淡水資源。過去,以色列為了搶奪稀缺的水資源,更曾與巴勒斯坦、約旦等地爆發戰爭。

為了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以色列早於1997年推行全國性海水化淡總綱計劃,截至現時為止,全國總共建設五所海水化淡廠,每年生產多達6億立方米食水,佔全國食水總需求八成,是全球海水化淡佔食水比例最高的國家。

以色列海水化淡佔食水供應高達八成,圖中為國內全球最大的索萊克(Sorek)海水化淡廠。(資料圖片)
以色列所有海水化淡廠現時均採用先進逆滲透(Reserve Osmosis)技術,勝在耗能少、水分回收率高。(網上圖片)

現時,以色列所有海水化淡廠均採用先進逆滲透(Reserve Osmosis)技術,利用半滲透膜分離海水中的鹽分,再透過調節酸鹼度、消毒等過程,將海水製成適合飲用的食水。這種技術的優點在於耗能少、水分回收率高,其中屬全球規模最大的索萊克(Sorek)海水化淡廠,僅需40分鐘便完成化淡過程,生產每立方米淡水成本更低至約5港元,比東江水輸港成本平均每立方米約7港元還要便宜。

除了海水化淡,污水回收亦是以色列另一主要「水喉」。現時以色列污水循環再用量高達85%,排行全球首位,大幅拋離以25%排第二位的西班牙。雖然經處理的廢水主要用作農業灌溉用途而非飲用,但此舉有助減少耗用珍貴食水,對維持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甚至用作綠化周遭環境以減少沙漠化影響,起重大作用。

新加坡、以色列例子均顯示,科技發展足以突破水資源限制,開拓新食水資源,這些經驗對香港具珍貴的參考價值。

逆滲透技術利用半滲透膜分離海水中的鹽分,從而將海水製成適合飲用的食水。(科技大學圖片)

上文刊載自第11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25日)《星洲以色列「製水」成績斐然 港宜借鑑 拓展可持續水源》。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