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自主】東江水量未來50年減24% 強化供水自主刻不容緩
廣東省政府水利廳水資源公報顯示,中國南方近年受全球暖化影響,降雨量漸見減少,其中東江流域1956年至2005年平均流量為331億立方米,在2001年至2010年間已大減三成至231億立方米。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於2015年預測,東江流域水量未來50年會進一步減少24%,顯示東江水絕非取之不竭。因此,港府着力「節流」之餘,長遠仍需加快「開源」進度,才能保證本港將來的食水供應穩健。
實現供水自主 還看港府決心
香港自1982年關閉了位於屯門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後,港府今年底再斥資91億元,興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為香港供水自主重新邁出一小步,但因其最高產能只佔港耗水量約一成,始終難改變依賴東江水的格局。
香港大學水資源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心行政總監李煜紹認為,海水化淡若要取代東江水成為本港主要水源,仍需待科技進步,帶動營運成本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才值得港府大力投資。然而,科技大學前副校長李行偉卻對發展海水化淡抱持不同看法,他強調,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擬定採用的逆滲透技術,營運成本已遠較過往蒸餾技術便宜,與東江水成本差距亦逐漸收窄;再者港府亦可從中汲取經驗,為本港將來研發海水化淡、污水淨化其他水資源技術鋪路,促進供水自主。
環團:港府必須「多管齊下」
事實上,除了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項目之外,港府現階段未有公布第二期化淡廠建設計劃。曾任水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引述過往研究指,本港理想的食水供應比例,長遠應為四成東江水、三成水塘蓄水和三成化淡海水,再適度利用再造水作沖廁、滅火及清潔等非飲用用途,以節省用水,才能維持本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他批評港府在開拓新食水來源態度上不及各國進取,「一座(海水化淡、再造水)廠要建十多年,如果建成後才發現不敷使用,屆時再建就趕不及」,強調必須「多管齊下」。
文志森又說,再造水水質理論上達到可飲用食水標準,國際間相關技術亦甚為成熟,值得港府「落重注」發展。至於如何說服公眾安心使用前身是污水的再造水,文志森建議港府參考新加坡做法,在乾旱季節將再造水注入水塘,混合雨水經過濾、添氯程序成為可飲用食水,再邀請政府高官、名人擔任再造水大使,公開試飲再造水以顯安全,增強市民信心。
種種國際經驗顯示,若要實施穩定的自主供水,技術上並非不可行,但關鍵是有關當局是否抱持決心,從政策層面實行開拓新食水資源,以及減少現有浪費。假如港府不改變現有思維,繼續「無為而治」,打算長期依賴東江水作主要水源,長遠恐怕並非港人之福。
上文刊載自第11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25日)《星洲以色列「製水」成績斐然 港宜借鑑 拓展可持續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