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海濱公園夜青擾民 桌球室、網吧成合作伙伴救邊青
荃灣海濱公園在夜深人靜的時分,經常有十多名青少年聚集流連,不少居民投訴他們發出噪音擾人清夢,又製造大量煙頭垃圾,破壞兒童遊樂場設施,曾就此報警求助。然而,事件背後並非單純的滋擾問題,有長期服務這群夜青的外展青年機構認為,夜青流連皆因欠缺家庭溫暖,部分亦因工作時間長以至「劏房」居所沒有喘息空間,治本之法應在責備以外,由社區網絡協助青年重回正軌:「現時網吧和桌球室都是我們合作伙伴!」
《香港01》記者於周一(25日)晚上10時許,前往荃灣海濱公園了解,發現一個籃球場對開的兒童遊樂場內,有30多名少年男女聚集喧嘩及抽煙。記者目測大部分為初中生,約12歲至16歲不等。
「夜青問題已纏繞荃灣居民多年!」荃灣海濱居民促進會成員莫遠君指,過去每晚10點至凌晨2點,荃灣海濱公園的兒童遊樂場經常有一批夜青聚集,「他們喧嘩,吸煙又飲酒,留下大量垃圾,甚至玻璃碎,部分設施更有被燒毀的痕跡,危及兒童和其他使用者安全。」他又指,附近街坊向他反映,假日凌晨2至3時半情況更甚,「最多見過20多人,不但嚇怕街坊,亦令低層居民不勝其擾,多次報警求助,並向康文署反映問題,但情況未見改善」。
警方和回覆《香港01》查詢時稱,由2017年1月至今,警方共接獲2宗有關夜青聚集引致噪音的投訴,事發於荃灣海濱公園近怡康街2號,警員到場調查後,並無足夠證據作出檢控。
而康文署亦回覆指,過去2年共接獲2宗有關青少年於晚間在公園內聚集及造成滋擾的投訴。署方稱,職員每日巡視荃灣海濱公園,近月不時發現有青少年於晚間在公園的兒童遊樂場內流連喧嘩和遺留垃圾,並即時勸諭。為免情況惡化,場地職員加強晚上巡視,甚或安排護衛員駐守在涉事兒童遊樂場。另署方已通知警方留意夜青在公園內的行為,並要求相關部門安排社工接觸相關青少年,提供適切的輔導和協助。
一直跟進荃灣區內夜青問題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助理主任幹事林振華,負責深宵青少年外展服務。他表示,荃灣海濱公園鄰近碼頭和商場,是不少夜青的聚腳點,曾接獲居民投訴和要求支援,認為大部分夜青都只希望有空間可以放鬆,經多番向夜青解釋擾民行為只會令他們空間被扼殺,他們都會收斂,又指「在謾罵和驅趕之外,我們應關心夜青的需要才能解決問題。」
林振華指,當中夜青來自不同組群,除了牽涉黑社會、濫藥和賣淫等不法行為的背景,大部分青少年都缺乏家庭溫暖,在夜間找尋喘息空間,尤其是近年貧富懸殊加劇,「劏房戶增多,居住環境愈來愈擠迫,不少人寧願在夜間出沒,當中不乏工時長的基層職青,如做廚房每日做廿小時,只想有地方休息解悶。」
他又指,近年來自富裕家庭的夜青增加:「父母忙於工作,見面只關心學業和收入成果,於是逃走出來減壓,甚至結識不法分子以賺大錢向父母證明自己能力。」他亦透露,夜青趨年輕化,最少的只有6、7歲。
據YMCA資料指,2017至2018年度,深宵外展服務人數達777人,而2018至2019年度仍未完,該服務人數已逾800人,反映夜青服務需要上升。
「要走出夜青生活,重回正軌,先要照顧他們心靈,得到家人、朋友和社會肯定的角色尤為重要。」林振華認為,除了花時間了解其家庭、學業、經濟狀況,依賴社工機構提供多元青年活動,亦需要社區出一分力。近年區內有不少網吧、桌球室、飛鏢場和道場等與外展隊合作,形成社區網絡,舉辦比賽增加年輕人自信心,同時店主亦會向社工轉介需要協助的青少年,「在過程中,他們可在安全網下建立健康生活圈子。」他透露,除有濫藥和黑社會等較複雜背景的青少年,一般都能一年後重回正常作息和生活。
荃灣YMCA協調幹事李婉儀稱,不少夜青對生活和前路眼光狹窄,加上個人背景而令自我價值低,「只將自己隱藏於黑暗中,卻不知仍有其他光明前路選擇。」她稱,中心近年特別舉辦境外交流活動,建立青少年興趣和技能,如台南文化交流和甘肅山區探訪,擴闊他們眼界,「我們亦特別邀夜青與本地大學生一同參加夜跑比賽,事實證明就算他們讀書差,但跑步和體能一點也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