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七成遊樂場設共融遊樂設施? 殘障兒童的父母告訴你真相
在公園裏,David及Wawa兩夫妻用力抱起坐在輪椅上的欣汶,把她放到韆鞦上、搖搖板上,甚至一個抱着她上滑梯,讓一滑而下,另一個則「留守」在地面接應。兩人花盡九牛二虎之力,只為博取女兒一笑,「只有她想不想玩,沒有她玩不到的事,因為我們會盡量幫她去玩。」
康文署雖聲稱,轄下有七成的公園設有共融設施,但眼看欣汶一家在遊樂場玩樂的情況,真的談得上共融嗎?
攝影:歐嘉樂
女兒患罕見病 基因缺損致智障殘疾
13年前的一天,Wawa入產房生產,醫生把女嬰抱上手,發現她一雙眼睛異常地大、雙腿不自然彎曲。醫生抽取細胞送到外國檢驗,證實女嬰有一種基因缺損,病名叫Tenq+。根據以往病例,患者會有嚴重智障及肢體障礙,大概10多歲便會走到生命盡頭。
雙腳繃緊每晚拉筋
欣汶今年13歲,每隔一兩個星期,夫婦二人須輪流帶她到不同專科覆診,還要安排她定期做職業及物理治療。欣汶雙腳持續彎曲,醫生說那是因為她腿部肌肉及筋腱過緊所致,縱使家人為她申請到調整矯形器舒展筋骨,但她仍需要由David及Wawa用力,把她彎曲的雙腿向下壓,拉直雙腳,達致拉筋放鬆效果。「她當然痛!每次拉筋她都喊晒口,叫到劏豬咁添!」David苦笑說。
讓女兒多出外看看這世界
只要一放假,兩夫婦便會帶兩個女兒外出遊玩,一家四口這些年到過泰國、台灣及馬來西亞。「我們一有空就帶她們去玩,不想因為行動不方便,令她少了外出的機會。」David說。
雖有心有力,惟超人父母經常遇上難題。「第一個問題是:有沒有無障礙通道可以通往公園?第二個問題是:去到又是否合適她玩?每次去公園,不是設施過於簡單乏味,就是太複雜難玩。」David續說,「普通公園其實沒有適合她玩的設施,除了韆鞦,還要是我們抱她上去才玩到,不然她沒法自己玩。」David攤開雙手,無奈道出現實:「其實我們只是強行玩而已。」
康文署:七成公園有共融設施 團體批未達標
推行兒童社會共融的非牟利團體「親切」曾於2014年進行研究調查,檢視十八個康文署轄下的一般遊樂場及四個共融設施遊樂場,發現大部分設施在「容易抵達」、「可玩度」及「方便使用」三方面均未達標,無法滿足有能力障礙的兒童的需要,倡議當局重新檢視現時的「共融遊樂場」。
根據康文署的網頁稱,在轄下的戶外兒童遊樂場中,其中有約七成設有共融遊樂設施,可供傷健兒童一同遊玩,而共融設施包括不同形狀的玩樂板及活動組件,讓有視力障礙的兒童觸摸、有活動組件可敲打出聲音、有轉換平台或斜道,讓使用輪椅的兒童可登上設施(例如搖搖船和鞦韆等)與其他兒童一起遊玩。
屯門公園內的共融遊樂場是全港首個意念創新的遊樂場,其他區會否陸續落成類似的設施讓傷健共融?《香港01》就此向康文署查詢,署方指,日後會與相關政府工程部門檢討市民對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先導計劃的意見,並繼續與關注兒童遊樂設施的團體保持聯絡,和諮詢相關組織及區議會的意見,以考慮日後在合適的地點及工程項目提供更多共融遊樂設施。
【周五心意運動】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為基層送上溫飽,01心意呼籲您支持【香港青年協會】 ,每$50即可製作5碗愛心湯和心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