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架生車】土炮Cargo Bike 維修達人收「垃圾」幫舊物續命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在這個速食年代,人人追求新潮,所有事物都設「嘗味期限」,時限一到便變成廢物,被人毫不猶豫地丟棄。居於屯門,人稱昌哥的劉偉昌卻鍾愛「過時物品」,經常踩着自製「流動架生單車」到處「執垃圾」,將它們升級再造,化腐朽為神奇。
「不要覺得沒用就丟掉,只要將一件物件再造,就不再是一件廢物」憑着這信念,昌哥上年更創辦「流動架生房」,開班教人如何欣賞「過期品」,賦予它們「第二個生命」。

一切從維修單車開始

「流動架生房」位於屯門鳴發工業大廈,重甸甸金的金屬大門上,鑲有一個單車把手,把手裝上一個響鈴。訪問當天,記者按一按響鈴,半頭白髮,留有少許鬚根的昌哥笑瞇瞇前來開門。仿如中學班房大小的工作室映入眼前,鎢絲燈的昏黃撒在每一角落,令每一個木架、鐵器都添上一股懷舊的味道。

流動架生房創辦人昌哥。(陳嘉杰攝)

昏黃的燈光亦映在掛滿於天花的一架架單車上。原來,昌哥是一名單車發燒友,門口正上方一架由他親手打造的「流動架生單車」,最得他歡心。原來,他愛踩著單車穿梭於屯門的大街小巷,每當看到有單車店把廢棄零件丟出來,他便撿回去改裝舊單車,「其實啲零件仲用到」。可惜普通單車裝不了太多零件,後來受到外國Cargo Bike的啟發,昌哥便花三個月,成功將兩架單車合併成一架「流動架生單車」,於車頭造了一個大木籃,用來放置物品。自兩年前製成這架單車開始,昌哥便經常踩着它於社區尋寶,他指着工作室內一個約一米高的木櫃說:「這個櫃便是我用這架單車載回來的。」

工作室的天花掛著滿滿的單車。(陳嘉杰攝)

港人愛設「嘗味期限」 不懂欣賞舊物

其後,昌哥更從撿單車零件到撿「垃圾」,看盡香港人如何浪費,「去資源回收站執物資時,發現我們找到的東西很多都不是很舊,有的甚至是全新,新的熱水爐、新的電器,十件當中有八件仍然可以使用。」

最得昌哥歡心的,就是門口正上方的一架「流動架生單車」。(陳嘉杰攝)

他說,香港人常為事物設上一個期限,食物有「嘗味期限」,店鋪亦有「租約期限」。很多時,這些期限只有兩年,變相限制很多物件在社會上「流動」或「流通」的時間。他續說:「租約滿了之後人們不會想儲起原有的東西,就會丟掉,即使想繼續做,租約已經局限了你。」

昌哥喜歡踩著這架Cargo bike到社區轉。(陳嘉杰攝)

例子隨手拈來,他用手拍一拍眼前那張實木工作枱,說:「這張檯是一間學校丟出來的,我看它十分結實,就撿了回來。」他不認為自己在做甚麼大事,「只是賦予一件壽命完了的物件第二個生命」。

很多時,他更覺得新不如舊。他指着一架酒紅色單車說:「你別看它這麼新淨,其實這架單車已經有50年歷史,我拿回來維修、噴油,又可以再踩。其實以前的東西質量都很好,換着現時的單車,別說50年,可以踩到5年已經好好。現在的東西可以很便宜,便宜到即使爛了也不覺得可惜,結果只用一兩次便丟掉。」沒辦法,他慨歎皆因香港人太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香港人的流動限期只有兩年,因為我們的租約只有兩年,租約滿了之後人們不會想儲起原有的東西,就會丟掉。」(陳嘉杰攝)

盼透過「流動」 令港人重拾好奇心

為了改變香港人對舊物的看法,昌哥與Stephanie(封曉彤)及Cynthia(曾琬淳)於上年創辦「流動架生房」,開班教人如何欣賞「垃圾」,希望更多人接收它們,延長這些物件的「流動限期」, 說白了其實是回收物件再改造。他說:「很多事別人叫我們不要做,卻不告訴我們為甚麼。很多人害怕碰到電掣,電線有少少損壞亦會遠遠彈開,其實電掣並不恐怖,只是沒有人教育我們如何安全地處理電掣,我會告訴學員如何玩電線亦能玩得安全。」

「現在的東西可以很便宜,便宜到即使爛了也不覺得可惜,結果只用一兩次便丟掉。」(陳嘉杰攝)

逆流而行,昌哥只希望可以感染他人,「物件於社會上流動才能接觸不同的人,單車可以穿梭不同地方,有些地方是車輛進不去的,有些婆婆出不了門口,我可以踩着單車過去。有時去到屋邨,有些伯伯會用充滿好奇的眼神看着我的單車,我會問他們:伯伯,有沒有興趣試一試?亦有些小朋友不夠高踩,便爬上木籃,模擬怎樣踩。」透過人們對這架流動架生車的好奇,打開話匣子,宣掦愛惜物件的信念。

流動架生房另一創辦人Stephanie(右)及負責社區導賞的Cynthia(左)。(陳嘉杰攝)

同時,透過這單車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亦是昌哥的底願,因為有好奇心才願意嘗試、願意改變,亦是社會匱乏的,「我經常說,現在的人就是缺少了好奇心,好像被人消耗盡我們的好奇心一般。」昌哥認為,願意嘗試已是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