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回收】大學畢業「執垃圾」 NGO前線:趁後生做鍾意嘅工

撰文:曾凱茵
出版:更新:

荃灣某座工廈的21樓單位中,一打門就看到整堆發泡膠塞滿了大半空間,一班年輕人手腳不停地從發泡膠上撕下膠紙、膠粒。這是「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的回收工場每天都會上演的情形。
大眾的想像中,回收業從業者多人以年紀較大者為多,但這個由李家銘(Andy)發起的回收計劃卻反而吸納年輕人作為前線員工。阿威與阿璘就是其中二人,他們年紀輕輕,為什麼甘會投身於別人口中「執垃圾」的行業呢?那是因為在他們眼中,別人口中的垃圾卻正是項目名稱所揭示——是迷失的實藏⋯⋯

阿磷與阿威都主修環境保護科,畢業後想從事相關工作便投入於回收行業。儘管名義上是兼職,但實際上工作時數和投入程度與全職差不多。(鄭子峰攝)

「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是由李家銘(Andy)發起的回收計劃,目的是彌補現時業界回收所限及不足及向大眾商界宣傳發泡膠回收的重要性。獲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資助。但前線員工與大眾的想像相反,不是年紀大的人士,反而全都是年輕人。

阿璘與阿威都是這個項目的前線員工,職位名函是工場職員及環保大使,有趣的是,一眾兼職員工中,他們分別是入職時間最長和最短。一般大眾都會以為從業者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士,但這個計劃的都是年輕人,為甚麼他們會從事這個崗位呢?阿璘剛剛OU的環境保護系畢業,入職一星期多,加入原因是畢業後想從事與學科相關的工作,「他認為,雖然回收業的人工比其他行業低,但趁年輕從事喜歡、有意義又開心的工作,不浪費時間最重要」。而IVE出身的阿威入職一年半,見到老一輩對回收認識甚少,便想入行由年輕人開始,反過來教育他們。

NGO收膠日常(按圖了解):

工場有兩種收集發泡膠途徑,一是每天早上等合作商戶送來。二是每當午餐前後各一小時,工場一眾前線員工都會分別到工廠區及街市收集廢棄的發泡膠。這個步驟名為「收膠」。採訪當天親者便跟著一眾前線員工體驗收膠。(鄭子峰攝)

怎樣做也不夠

「為錢就唔會做呢行啦」這句話放在回收業的年輕從業者上非常合適,雖然阿威、阿璘從這份工作碰到的挫折、滿足感各有不同,但熱誠就是支持他們繼續下去的原因。阿威表示:「上星期到青衣垃圾站時,看到像兩米乘一米的桌子的體積大的發泡膠時,那一刻就感到挫折吧。(有人)寧願扔在那裡都也不送來,證明很多人還未知道我們的存在。」阿璘也分享差不多的經驗:「昨天(9月17日)到杏花邨,僅僅三座就執到20袋膠樽,香港還是有很多人濫用塑膠,而我們怎樣做也不夠……」

但事情正在向好的一面發展,阿璘指自己看到永遠都清不完的發泡膠就會很滿足,這個答案令記者稍感意外,一般不是看到清完才感滿足嗎?阿璘指原來那表示愈來愈多人肯送發泡膠過來,例如之前合作過的飲食機構會從送未拆膠紙的菜箱進步到拆完膠紙才送過來,證明他們的工作有用。

收集回來的發泡盼堆滿整個工場,等待下一步處理。(鄭子峰攝)
+1

說到兼職職位的人工,兩位受訪者表示在NGO與私人企業上班的收入相差不遠,都位於時薪40元至60港元之間。阿璘指:「我們就算是同一個兼職崗位,也並非統一工資,而是根據個人經驗與學歷背景而有所不同。」至於全職人工,Andy坦言NGO需視乎當年的資金而定,會包含基本的MPF,回收業私企的人工會比NGO的為高。

至於回收業的晉升前景,項目經理Andy坦言:「難。」更確切而言,是不清晰,原來NGO回收業大部分都是Project-based(以項目為基礎的經營方法),但礙於政策規定,除非某位同事抽調出來專門負責該項目,否則每期資金都不能用於同一批員工身上,「所以即使是保良局也要不停找Funding來保住人手」。他寄語有興趣入行的人,有心、有熱誠是最重要。

兩位年輕人均表示現時想專注於目前工作上,作多方面嘗試,阿璘特別表示:「想在回收業起碼留兩、三年,將來希望到其他NGO發展,在這份工獲得行業知識也是一種優勢,如果你沒做過便立即做政府工,會顯得太離地了,根本不知外界發生什麼事。」

立即下載《香港01》,緊貼公務員職位空缺、勞工處筍工推介,了解CV、面試致勝技巧!
下載網址:
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