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架生車.二】自己社區自己救! 港女執木材做手工藝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香港人對「社區」有一種很複雜的情感,每個人地理上都被劃分為某一區,但跨區工作、跨區上學令區與區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自稱「廢青」的封曉彤(Stephanie)及曾琬淳(Cynthia),卻能用藝術品,將自己的興趣與社區結合,令更多人認識屯門、元朗、天水圍的歷史,而一切只源於她們對自己社區的一份歸屬感。

興趣與夢想結合,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Stephanie現職為社區項目及藝術策展人,同時亦是「流動架生房」的創辦人之一。回憶創辦架生房的原因,她笑言:「我一直都很喜歡踩單車,亦喜歡做手工藝,但從來沒想過兩件事可以連結起來。直至認識了昌哥,跟他學習組裝及復修古典單車,我跟着他踩單車到社區找素材,才明白原來單車和手工藝可以結合。」

「碎念工房」創辦人Stephanie(右)及社區導賞團負責人Cynthia(左)。(陳嘉杰攝)

碎念工房 執木材看政府管理漏洞

後來她開設自己的工作室「碎念工房」,開班教授學員製作木工。為甚麼叫「碎念工房」?Stephanie說:「因為我從日常日活、環境、人為活動的觀察中,引發很多疑問,這些瑣瑣碎碎的疑問變成腦海中的碎碎念,便是『碎念工房』,是我介入社會的一個方法。」

至於實際介入社會的方法,Stephanie表示工作室的木材便是從公園裏撿回來的,一次又一次撿木材的經驗,令她反思:「香港的樹木管理很差,例如為甚麼『山竹』時有那麼多塌樹?因為在樹木的生長過程中,政府沒有好好修理,導致樹木有傷口,結果大風一吹便紛紛倒下。其實,平時也有很多樹木被斬下,因為政府『斬腳趾避沙蟲』,一棵樹活到30歲,就先斬下來,以免活多幾年便步入老年,會有蟲害。斬完又再種一棵新的,好奇怪。」

Stephanie會從公園裏撿木材回工作室,再進行升級再造。(陳嘉杰攝)

被問到「山竹」後有沒有特別去撿多些樹枝,Stephanie坦言:「沒有。因為平時都有執開,不是到這些特殊情況才走出去執,而且山竹後其實有很多機構發起執拾樹枝的活動,反而平時沒有。」撿回去的樹枝,她會教學員製作不同的手工,例如門牌、項鍊、裝飾品等等。

Stephanie會教學員製作不同的手工,例如門牌、項鍊、裝飾品等等。(陳嘉杰攝)

社區導賞團 見證屯門歷史變遷

甘願做社區的清道夫,皆因她、昌哥以及Cynthia熱愛自己的社區,「自己住天水圍,所以很想做一些事情,將屯門、元朗、天水圍連結起來。」負責做社區導賞的Cynthia便擔當起介紹該區歷史的重任。

「導賞團由輕鐵河田站(回收車)開始,再行入工廠區,沿途會經過九巴廠、維他奶廠、忍者龜的彩星工業大廈、大興紗廠等,帶學員們看看屯門如何由以前的漁村,發展成工業區,再變成現的模樣。最後會走到工作室所在的鳴發工業大廈,樓下有一個回收場,學員們可以在那裏執拾自己想要的物資,再返回工作室進行升級再造。」

導賞團最後,學員會在工作室內將自己撿回來的廢物升級再造。(陳嘉杰攝)

創辦一個流動的工作平台,執拾社區中的各種廢物,成為他們回應社會的一個方法。「流動架生房很能代表香港的狀態,因為香港的空間十分有限,不能像外國一樣建設流動咖啡室等設施宣揚工藝、升級再造的概念,而單車正正是一個最適合的平台。」一件「垃圾」、一架單車、一雙巧手,就能把人和社區連結起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