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起屹立逾半世紀 最後一間手作洋服店收爐:人生總有完結時刻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以往一說起九龍城必然會想起九龍城寨及舊機場。隨著時代變遷,人們想起九龍城卻是新地鐵站及食泰國菜的好去處。誰又會記起九龍城一帶曾是手作洋服店集中地,最高峰期多達十多間店駐紮區內。
位於城南道沙龍洋服便是其中一家,也是現時最後一家。1964年成立的洋服店至今已有逾半世紀歷史,老闆林伯大半生默默守業,見證整個九龍城變遷。現年84歲的他因手指靈活度大不如前,加上疫情衝擊生意,決定今日(31日)收爐榮休。老店營運數十載將要關閉,林伯意外灑脫,坦言「人生總有一段完結時刻」,唯一遺憾是未能和街坊好好道別。

與同鄉兄弟拍住上 如今只剩倆口子

自1964年開店的沙龍洋服,目前由林財銳和太太兩口子經營。他們的身世和在港大部分的長輩一樣,因出生時內地政局不穩,常在家鄉和香港兩地穿梭,後來便選擇定居香港。林伯一門裁縫手藝是由太爺親傳,其後和兩個同鄉兄弟共同打拼,70、80年代正好趕上香港製衣業的輝煌時代,林伯認為與其設立工場接單,倒不如開設一間店舖,幫人度身訂造西裝,沙龍洋服便應運而生。

說起沙龍洋服名字,就要提起林伯的一次經歷。當年,林伯和兄弟出外遊玩,他在沙田大會堂拍下一張照片,該照片後來更得獎貼堂,故店舖便被命名為沙龍。初時和兩位同鄉兄弟共同經營沙龍洋服,後因他們退休和移民,便餘下林伯和太太打理。林伯負責為剪裁完布匹,而太太則幫忙改衣,店內洋服由夫婦二人合作無間,一針一線合力製造。

沙龍洋服的位置較為特殊,店舖剛好與九龍城寨相隔一條馬路。林伯在守住洋服店的同時,亦以「旁觀者」身份見證整個城寨變遷。「當年城寨分兩次拆,你𠵱家見到個公園位置係先清拆後興建,再後面少少,原身係一啲冇打樁、得木柱支撐住兩三層高嘅樓房」。林伯憶起當時的建築物,有感極為「牙煙」,「啲街坊一直都好怕會有意外發生,但好彩之前咁多年都相安無事」。

警員城寨被搶槍 店內電話成警方聯絡點

本以為當時店舖身處集於黃、賭及毒的城寨旁邊,治安理應不好,但林伯反指當年治安尚算不錯。「入面係人流複雜嘅,只係外面啲人唔敢人去,都係各有各搵食,所以都唔算好差」。另一令林伯印象深刻是舊機場仍在的時光,他時常目睹有飛機經過,一架一架的飛機由西邊飛到東邊降落。「基本一有飛機飛過,就好大聲,講嘢會聽唔到,所以我哋都會等飛機走咗先再講嘢」。他指,以前因機場跑道窄又短,故在飛機降落時,往往在太子道西一帶均要封路,待飛機平安降落後,才重新開通。

林伯提到約50年前,附近曾發生警察遭人搶槍的事件。「當時差人被人搶咗兩枝槍,之後要借地方部署」。由於當年電話仍未普及,並不是每家舖頭設有電話,故林伯在店內借出讓警方作聯絡總站。「危唔危險?我覺得反而係最安全。當日我仲通宵留低陪佢哋做嘢,只不過結果搵唔搵得返枝槍,我就唔太清楚。」

城寨獨有人情味 疫情獲業主兩次主動減租

雖然林伯回憶舊事,仍像是在昨天發生,但健談的他其實已84歲,長年累月的操勞下,他的手腳難免受職業勞損影響,手指靈活度已大不如前,並且至少大半年沒有接過西裝訂單。「手作唔同買賣,係一種滿足感,如果唔可以盡力做到最好畀個客,不如唔好接單。」疫情影響下,洋服店生意大減一半,一直依靠熟客生意及相熟業主在疫下主動減租兩次,才能勉強支撐下去。

林伯曾想過會否有年輕人接手裁縫手藝,但同時他亦明白年代的不同,現時製衣業式微,洋服店一間接一間地結業。「我𠵱間喺依度嘅最後一間啦,我都有20、30年冇人跟(學師)」。林伯認為所有手工的行業都較難找到人承傳:「需要好多時間去學,𠵱家好多成衣,我都唔鼓勵去學」。(曾鳳婷攝)

林伯亦曾想過會否有年輕人接手裁縫手藝,但他深知時代已改變,製衣業式微,洋服店未來只會一間接一間倒下。「我𠵱間係𠵱區最後一間啦,我都有20、30年冇人跟(學師)。」林伯認為所有手工行業難找後人承傳:「需要好多時間去學,𠵱家好多成衣,我都唔鼓勵去學。」他看不到未來有人繼承,毅然決定在今年新年前退休,結束營業。

手作唔同買賣,係一種滿足感,如果唔可以盡力做到最好畀個客,不如唔好接單。
沙龍洋服負責人林伯
+5

經營數十載將要關閉,林伯坦言:「都有一啲唔捨得,到後日(1日)唔洗再開舖都會有少少唔習慣」,但林伯同時認為:「人生總有一段完結時候,始終會完結」,對他來說,唯一遺憾便是在疫情下未能和街坊好好道別。林伯指,餘下的布料已全數捐贈給教會,而其他成衣則會減貨促銷清貨。結業後,若有餘下的布料或成衣,便會捐贈予有需要的人。而陪伴多年的生財工具如剪刀及車衣機等,則會好好收藏,作為結業後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