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組織設立社區玻璃回收點 促政府提供誘因推動回收普及
香港推行玻璃回收多時,回收量卻未如理想。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9)顯示,現時香港每日共有253公噸的玻璃棄於堆填區,佔整體都市廢物的2.3%,惟每日回收量只有約55公噸。有民間組織在南區設立三個社區回收點,持續固定擺街站以及舉行不同活動,推廣玻璃回收理念。此外,他們建議政府應就玻璃回收提供誘因,反思現時外判制度下的質素及管理,普及社區玻璃回收。
民間組織「南地球」一直以南區作主要服務對象,在義工團隊幫助下,在社區進行和推動玻璃回收,亦開始在南區設立社區回收點,供市民使用。南地球在南區進行回收工作前,曾服務灣仔一帶,當時也略見成效。南地球秘書April憶述當初來到南區進行玻璃回收,源於南區區議會的一次邀請,有時任區議員察覺市民有回收需要,主動聯絡南地球,建議他們在利東華貴商場建立社區回收站,便利街坊。
社區回收站在華貴商場試行成功後,2014年組織便和區議會合辦,在南區的社區回收站亦隨之陸續出現。高峰時曾有12個社區回收站和11個屋苑/學校回收點,供附近市民使用。但隨着環保署在2018年接收「玻璃再生璀璨」項目下的港島九龍新界玻璃回收網絡和終止項目的資助。南地球的資助也因此縮減,轉向尋找民間資源補助。最終,南地球承接南區三個社區回收站,包括香港仔南寧街(香港仔街市外)、鴨脷洲洪聖街(鴨脷洲街市外)和利東商場1期2樓,繼續推動玻璃回收的理念。
組織堅持擺街站 以行動感染市民
April和義工會在每個月第三個星期六,便會在玻璃回收箱前設置街站,呼籲市民參與玻璃回收,亦會有以物易物活動予回收玻璃的市民,例如換取杯子作禮物。擺街站期間,不時有市民主動向April查詢回收玻璃事宜,「我哋會堅持擺街站,因為喺一個社區耐咗,就會認識到一班人,開始認得同交流,呢啲都係一種能量」。她亦相信,從街站入手,能直接起示範作用,除了用行動感染到別人外,亦能拉近人與人距離。
當中,位於香港仔南寧街(香港仔街市外)的回收站最為受歡迎,當三個回收箱爆滿時,有多於500公斤的玻璃瓶。April解釋,因位置貼近民居,加上附近街市人流多,市民普遍喜歡在就手位置進行回收,「去買餸之前,可以順手放底啲玻璃樽」。新年前,南寧街的回收箱才剛清好,訪問當日是初四(15日),已有一個箱半滿,另外兩個箱亦有不少收穫。
社區回收量每月達1公噸 玻璃回收可變環保磚
根據南地球提供數據,三個社區回收站在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間,每月平均收到1.062公噸,即3,636.288個玻璃瓶。1公噸看似不多,但僅僅是三個社區回收站,共7個回收箱在一個月的成績。南區的玻璃回收活躍,南地球會把所有收到的玻璃瓶運到屯門龍鼓灘工場,把它們製成環保磚,給這些玻璃二次人生。
強化玻璃、含有化學物質及雜質玻璃不能回收
儘管如此,玻璃回收之路亦不容易,因為仍有不少市民不知要如何正確地回收玻璃。April表示,她曾見到市民因害怕玻璃放到箱內會打破,所以選擇把瓶放到回收箱附近。「其實放喺旁邊仲危險,市民可以放心放落去,唔使驚會碎,回收後都會打碎啲玻璃嚟整環保磚」。另外,不少市民也不知道燈泡和燈管等,因為有強化、含有化學物質和雜質的玻璃而不能回收。April每次檢查後,也會把不能回收的物件取出,和能回收的玻璃作分隔。她提醒,除了玻璃外,其他的物品亦不應放到回收箱內。市民應先清除非玻璃的塑膠、軟木塞和包裝紙等。
外判制度存問題 政府應加強管理
原來,政府把回收工作全數外判也是一大問題。April解釋,她過往曾到啤酒節協助回收工作,竟目睹外判清潔工人打算把大量玻璃瓶直接棄置,並沒有把它們拿去回收,令April意識到實施外判制度下,清潔工人其實沒有回收意識。她指出,在2018年,環保署接收「玻璃再生璀璨」項目下的玻璃回收點後,便以投標制讓外判接管,惟回收情況卻不太理想。
她指出,外判制度令玻璃回收由大型外判商主導,間接失去部分回收機會,「將回收分包出去,好多外判都只會着重有冇達到個回收量,唔會理過程」。投標制以價低者得,低價隨之會帶來不少質素問題。政府在管理外判商方面亦有待改善,她稱過往曾向食環署申請把回收箱放在其轄下的熟食中心內,方便食肆把玻璃瓶放在箱中,雖然食環署接受申請,但回收箱卻未有放在熟食中心內,反而被置在地下的垃圾站。事後她和食環署積極溝通,但由於該位置由外判商管理,外判商不太合作,令回收箱的運作不順利,直接影響該位置的回收量。
組織籲政府提供誘因 推動社區回收玻璃普及化
April提到,現時回收玻璃依賴市民自發,缺乏誘因下,難以令在社區普及。她建議政府仿效商場回收膠樽和牛奶公司回收玻璃瓶後回贈的做法,「如果商場有回收位同回收完可以有啲回饋嘅,相信好多市民會願意去做」,有助推動回收玻璃在社區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