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逾百年配水庫被拆 中西區區議會促政府全力保育該區水務遺址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工程的保育問題引起軒然大波,惟另有兩個位於中西區的百年水庫難逃清拆厄運。水務署早前證實,同樣有逾百年歷史、以古羅馬式建築風格建造的克頓道及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已被拆卸。水務署稱當年已就清拆工程諮詢古物古蹟辦事處意見。中西區區議員葉錦龍上月要求相關部門解釋為何有配水庫未經評級及議會諮詢下被拆卸,並要求政府全力保育現存的中西區水務遺址。

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水務署年報圖片)

中西區區議會明日(18日)將會討論區內有百年水務遺址被拆議題,動議的區議員葉錦龍指,克頓道配水庫在未經諮詢區議會的情況下,於2011年被拆卸;而早前亦有報道指堅道花園底隱藏超過150年的配水庫,更是香港首個配水庫,壩頂於1911年被拆除後,部份土地已成為堅道行車道及興建已婚警察宿舍;近月亦有團體調查連接中西區及南區過百年歷史的薄扶林引水道,發現不少現存結構缺乏維修,亦未被政府合理評級。

因此,中西區區議會要求政府相關部門處理區內的政府建築物及設施的主要改建或拆卸前,必須先諮詢區議會,並由相關部門聯同古蹟辦安排區議會進行實地視察後,聽取並採納區議會對設施運用及保育意見。此外,區議會亦要求水務署及古蹟辦對區內的水務設備作全面檢視,但不限於配水庫、過濾池、引水道設施,並確保區內供水系統穩定下,盡力保育現存香港開埠初期的水務設施。

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指,正與水務署緊密溝通,深化水務設施的研究及跟進評級工作。古蹟辦指,根據水務署提供的紀錄,舊有的克頓道食水配水庫出現老化和滲漏情況,並有可能危及鄰近斜坡的穩定性,故該配水庫不宜繼續長期使用。古蹟辦知悉不可透過維修解決問題,而且水務署建議保留其中兩條支柱及相連拱頂的紅磚構件,古蹟辦對此項工程不持異議。另一方面,根據水務署紀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經多年使用,同時出現老化及滲漏情況,並有可能影響其所在的斜坡和斜坡下的樓宇安全,因此配水庫於1997年起停用,需要原址建造一個新的海水配水庫,古蹟辦同樣對此項工程不持異議。

+5

古蹟辦:正與水務署研究薄扶林輸水管文物價值

古蹟辦又指,薄扶林輸水管於2009年12月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根據現行的評級機制,若古蹟辦收到與已獲評級的歷史建築有關的新和可靠資料,而這些資料在評級時沒有被考慮,便會將有關資料交給獨立的「歷史建築評審小組」審視。評審小組會按既定的六項評審準則,即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及罕有程度,重新檢視有關項目的文物價值及評級,然後將建議提交古物諮詢委員會考慮。古諮會亦會按上述六項準則,及考慮公眾及評審小組的意見後,才會確定是否更改項目的現有評級。古蹟辦指,會按現行機制對薄扶林輸水管的文物價值研究與水務署緊密聯繫,並對具文物價值的項目進行評級工作。

而水務署則列出該區多個配水庫的建造年份、主要改建或拆卸年份,以及現時的供水範圍。其中歷史最悠久為估計建於1889年的雅賓利食水配水庫,在1950年代時署方在配水庫曾進行過上蓋加建工程,現時供水予半山區及中上環一帶。至於備受關注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及克頓道食水配水庫,則分別建於1901及1908年,亦分別於2010年及2011年拆卸,署方在原址已建造另一個新配水庫,克頓道食水配水庫的供水範圍在半山區,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的供水範圍則未有提供。而堅道花園底的隱藏配水庫,其建造年份及主要改建或拆卸年份則沒有資料。水務署強調,曾就拆卸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工程計劃諮詢古蹟辦,對方對該項工程不持異議;而就拆卸舊有的克頓道食水配水庫,署方指亦有諮詢古蹟辦,對方知悉不可透過維修解決問題,而署方則建議保留其中兩條支柱及相連拱頂的紅磚構件,古蹟辦對此項工程不持異議。水務署同樣表示,會與古蹟辦保持聯繫,並將備存的水務設施資料送交古蹟辦,以助他們評估有關水務設施是否有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