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證兩個百年歷史配水庫已拆卸 指古蹟辦對工程不持異議

撰文:陳家怡 張嘉敏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時,讓內部建築結構曝光,引起社會關注並叫停,日前展開臨時加固工程。古蹟辦懷疑「睇漏眼」飽受抨擊,事件更揭發原來有多兩個具百年歷史的配水庫,在10年前已悄悄遭拆卸。
早前有報道引述資料,位於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和半山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同樣有百年歷史。不過水務署最新回覆傳媒查詢時證實,該兩個配水庫分別在2011年和2010年經已拆卸,並指古蹟辦當時對工程不持異議。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時讓內部建築結構曝光,引起社會關注並叫停,日前展開臨時加固工程。(資料圖片/林頌華攝)

水務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查詢時表示,根據記錄,舊有的克頓道食水配水庫建於1908年,面積約540平方米,容量約2,000立方米。它以混凝土建造圍牆及地台,並以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配水庫經多年使用後出現老化和滲漏,有可能危及鄰近斜坡的穩定性,故該配水庫不適宜繼續長期使用。

為確保半山區居民獲得可靠的食水供應,水務署於2007年批出工程合約,分兩個階段進行上述配水庫的重置及擴建計劃。首階段於2007年在舊有配水庫旁建造一個容量2,500立方米的新配水庫,並於2011年落成啟用。署方同年展開第二階段工程,拆卸舊配水庫,在原址建造另一新配水庫。兩個新配水庫的容量合共約7,000立方米。

水務署指,當時曾就上述工程諮詢古蹟辦,古蹟辦知悉問題,不能以維修解決,而且水務署建議保留其中兩條支柱及相連拱頂的紅磚構件,古蹟辦對此項工程不持異議。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時讓內部建築結構曝光,引起社會關注並叫停,日前展開臨時加固工程。(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另外,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則建於1901年,面積約360平方米,容量約1,800立方米。它同樣是以混凝土建造圍牆及地台,並以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該配水庫經多年使用,同樣出現老化和滲漏情況,並有可能影響其所在的斜坡和斜坡下樓宇的安全,因此配水庫1997年起停用。

其後,為改善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的海水供應系統,並把使用海水沖廁範圍擴大至中半山地區以節約食水,水務署於2010年批出工程合約,於同年拆卸已停用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及在原址建造一個新的海水配水庫。水務署亦曾就工程計劃諮詢古蹟辦,古蹟辦對此項工程不持異議。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清拆時讓內部建築結構曝光,引起社會關注並叫停,日前展開臨時加固工程。(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港府重申重視文物保育

港府表示,明白近日社會對深水埗食水減壓缸的關注,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 將領導一個工作小組,檢視相關部門在處理事件上的情況,並提出改善措施,以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政府稱其重視文物保育工作,有制訂相關機制和技術指引,要求部門在推展工務工程項目時,須檢視項目會否影響任何文物地點,並提供有關資料諮詢古蹟辦。如有需要,會按古蹟辦的意見,進行文物影響評估和相關跟進工作。

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水務署年報圖片)

政府文件紀錄矛盾 立法會文件指克頓道配水庫僅80年歷史

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於1908年落成,即至今有113年歷史。根據水務署2006/07年度的年報的《保護文物》欄目中,水署指已完成該配水庫內磚、內襯的全面影像檔案,更指當局正努力保留具重大建築及工程意義的水務設施。據《明報》日前報道,水務署於2011年出版的員工通訊刊物《點滴》,曾指克頓道食水配水庫雖經歷百年洗禮,卻沒有發現明顯裂縫或受損。

不過,根據政府於2007年4月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指有兩個克頓道食水配水庫,並分別使用超過50年及80年。文件指出,它們不斷老化,狀況欠佳,令保養日漸困難及費用高昂;又指配水庫可能會出現漏水問題,危及鄰近斜坡的穩定性。當局當時建議拆卸半山區現有配水庫,並需重建配水庫,確保半山區獲可靠及運作安全的食水供應。惟該文件內,未有提及相關工程的文物影響評估資料。

馬己仙峽道配水庫工程 當局稱不影響任何文物地點

至於另一個已被拆卸的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建於1901年。於1997年因老化及漏水問題停用,政府於2009年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將配水庫拆卸及原址興建新的海水配水庫。文件中,發展局當時指,工程不影響任何文物地點,即不涉法定古蹟、暫定古蹟、已評級的文物地點或歷史建築、具考古價值的地點,以及經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歷史地點。

▼深水埗主教山羅馬式建築蓄水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