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引水道│薄扶林32條古引水道仍剩一半 區議員促保育免消失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繼早前揭發主教山有百年歷史的蓄水池引起關注,薄扶林原來亦有16條於1877年建成的水塘管道,雖然位處行山熱點附近,但多年來一直被人忽視。近日有南區區議員發現,薄扶林水塘供水渠道的32條引水道中,有部分已在瑪麗醫院及港大工程期間受到破壞,但仍有一半保存良好;因此已去信古諮會,希望政府能將全組引水道予以保育。

+5

瑪麗醫院及港大工程已破壞部分水管

早前深水埗主教山地盤進行清拆工程,令建於百年前的地下蓄水池曝光,引起各界關注,同時亦對香港的文物保育政策表示質疑。日前南區區議員司馬文在網上表示,找到了16條於1877年建成的薄扶林水塘水管道。他指,在薄扶林水塘一帶原有32個引水道,把薄扶林水庫的食水供應到中西區和灣仔一帶,當中1至4號引水道,在港大工程期間已經消失;而10至17號則於瑪麗醫院擴建時失去,此外亦有一些在山泥傾瀉之後受到破壞。司馬文指,只有9號輸水管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據他們調查,現時仍有16個輸水管能維持完整面貌。

「很多行山人士會行經那裏,但都不知道腳下的石頭原來有近150年歷史。」司馬文表示,該處鄰近深受行山人士歡迎的碧珊徑,認為政府應為全組16個引水道作出保育,並採取修護措施,同時加設指示牌,讓遊人能了解它們的歷史。此外,他指出,政府在9號輸水管的評級報告中,並沒提到其他的輸水管,認為不管是政府部門懶理,還是專家忽略了這些百年建築,都會令這些古物有機會隨時消失。他早前已去信古諮會,要求交代這些管道的狀態和重要性,並期望早日收到回覆。

曾成功保育中環永和號的民間保育建築師徐聖傑,今日(10日)亦有前往碧珊徑視察。(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民間保育建築師批政府輕視評級工作

曾成功保育中環永和號的民間保育建築師徐聖傑,今日(10日)亦有前往碧珊徑視察。據他在Facebook上表示,引水道經過山澗時候所砌的麻石拱橋,只是1870年代所建引水道的其中一小部分,引水道更多部分是埋藏於地下。而他沿路見到引水道頂部是一塊塊麻石石板,斷面鑿成「Z」形,環環相扣令人不易揭開污染水源。此外,徐指引水道延伸數公里,由薄扶林水塘一直引至舊西環濾水廠(即現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而水道本身繼續向東延伸至上環中環半山一帶,後來建成干德道(Conduit Road)。他認為,引水道屬法定古蹟級別,惟現時只有近瑪麗醫院一小段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形容是「令人詫異」,批評負責的政府部門並非「掛萬漏一」,反而更似是有系統性地將一部分舊水務工程不作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