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歷史建築】政府無保育 馬鞍山天主堂山竹後變頹垣敗瓦
今年九月「山竹」襲港令各區滿目瘡痍,歷史建築也不能倖免。有逾六十年歷史的馬鞍山天主堂慘遭強風破壞,部份石棉瓦頂被吹塌。當局於九月派員到場視察後清理外圍,然而復修工程至今仍未動工,該處仍為頹垣敗瓦。村民對天主堂被強風摧殘表示十分可惜,但修復後不作保育也無意義,而且保育工程須耗費大量金錢,非村民及組織可承擔,盼政府能夠擔起保育和發展責任。
攝影:洪業銘
1954年,一位神父偕四名修女到馬鞍山村上建設教堂並且行醫辦學。80年代村民和修會人士陸續遷離山村,政府亦在2016年4月將天主堂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人去樓空,政府在收地後一直沒有加以活化保育,天主堂也因而荒廢,縱具意義也只淪為一片廢土。
今年九月「山竹」來襲,天主堂不抵強風威力,石棉瓦頂被吹塌,現場化作頹垣敗瓦。《香港01》記者日前到現場視察,天主堂大門已被圍封及鎖上。場外一名聲稱為天主堂看守職員的女士表示,她原本負責看守天主堂,然而颱風將堂內吹至一片凌亂,根本無法進入。她又指,天主堂已被政府收回多年,並且荒廢良久,她駐守兩、三年都無人踏足此地,現已沒有任何參觀的價值。
市民無法進入天主堂
馬鞍山村處於山林較高位置,四周樹草繁生,「山竹」讓小村陷入一片狼藉,如今上山沿路仍能看見少許塌樹。年屆七十的「廣叔」黃子廣三代堅守馬鞍山村,小時候他也在天主堂就讀小學,教堂載滿他的童年回憶。「山竹」之後,他與村民共渡難關,自發修復社區清理現場,很快便將小區回復原貌,惟獨現為政府用地的天主堂,未經許可村民無法進入,內裡被強風吹得如何殘破,他也愛莫能助。
天主堂對面的信義會恩光堂(基督教堂)同樣是歷史建築,命運卻不同。兩年前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基督教堂建於1952年,於2012年被活化成「鞍山探索館」,進行馬鞍山礦山歷史的傳承工作,然而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天主堂卻被廢棄。廣叔現時也會偶然到天主堂外看一看,見昔日美景化作廢土,他也大嘆可惜。廣叔直言,天主堂比恩光堂大四倍,他也曾期望能將天主堂活化,例如建成安老院,但他表示活化的成本並沒有人能夠承擔,「(可惜)都無計,最緊要講銀紙,你無錢就乜都係假。就算幾有價值都好啦,若果無錢去經營真係講乜都係假」。
政府收地後並無加以發展,強風吹襲後的天主堂更為殘破。廣叔表示天主堂未列入二級歷史建築之前,早年曾經有人檢查,發現單單是維修也須耗費數千萬,而且日後高昂的經營費用根本無人可承擔,「大家都知道教會出了很多力,但今日教會話已經無能力,大家都不會怪她。整好之後,往後的日子誰去保養呢?若果長期的保養,真的無人夠膽話一定得。學神父話齋,請人掃地都掃窮你。」因此他也希望政府可以擔起保育責任,延續這座建築的意義。
天主堂瓦頂塌陷,政府清理石棉碎屑後仍未搶修瓦頂。如此歷史文物陷入荒廢,政府多年不聞不問,另一位村民伍先生也感到相當可惜,他直言天主堂比山下的教會更為美麗,若不活化便非常可惜,「今天呢座天主堂只為一座危樓,行入去邊個保證安全呢?」。
伍先生又指,馬鞍山有三個對村民極具歷史意義的地方,分別是礦洞、基督教堂和天主堂,如今基督教堂是唯一被活化成探索館的地方,礦洞則尚可以在旁邊觀看一下,但天主堂被圍封後根本不能接近,現時瓦頂倒塌就更加無法參觀,只能在外面圍欄看,因此感到非常可惜。
大水坑區議員容溟舟向《香港01》表示,古物古蹟辦事處曾對維修方案給予意見,並已申領資金,待建築署擬訂好計劃書後便能啟動維修工程,惟未知確實動工時間。容溟舟又稱,地政署有意將天主堂活化,因他們發現管理天主堂的負擔太重,故打算邀請非牟利組織進行活化。
沙田地區管理委員會一份文件透露,沙田地政處、古物古蹟辦事處、環境保護署及民政處已於九月二十日到天主堂視察,並委託註冊石棉承辦商清理在堂外地上的石棉碎屑。當局現已封鎖現場,沙田地政處亦已聯絡建築署,並諮詢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與及勞工處 ,對天主堂進行石棉消減工程及修復破損屋頂。事實上天主堂依舊殘破,未見有被維修過的跡象,至於維修的進度和日後的保育及發展方向亦未有於文件中提及。
發展局回覆《香港01》時表示,沙田馬鞍山村路天主堂建築群為二級歷史建築,位於政府土地,並由沙田地政處管理,而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18年9月19日得悉天主堂屋頂被強颱風「山竹」破壞,隨即於2018年9月20日派員到場了解情況,並向沙田地政處提供意見,沙田地政處則正與相關部門跟進主座堂屋頂維修事宜。古蹟辦會繼續從文物保育角度向沙田地政處提供技術意見。局方又指,就使用這幢歷史建築物,非政府機構和地區團體可以向沙田地政處申請以短期租約形式租用天主堂作綠化或社區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