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鄭寶鴻】銅鑼灣有銅鑼?話你知「高士威道」命名由來
撰文:政策 ‧正察
出版:更新:
不知您小時候有無一個疑問,銅鑼灣為何叫銅鑼灣呢?掌故專家鄭寶鴻轉戰銅鑼灣和天后,今集先跟大家拆解「銅鑼」到底在哪兒?
銅鑼灣是源於早期一個圓形的海灣,高空望落去好似一個銅鑼,所以就叫做銅鑼灣。
談到「銅鑼」的位置,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翻開他的著作,向我們展示那張歷史鳥瞰圖片,「圓形的銅鑼,一半是今時今日銅鑼灣道對出的地方,另外一半就是維園」。
早期的銅鑼全部都是沼澤地帶和海灣,市民越過個「銅鑼」海灣要大費周章繞路。約1850年,政府興建了一條堤道,方便市民由今天的怡和街走捷徑到天后區,那條堤道叫Causeway,正是今天「高士威道」名稱的由來。
+14
銅鑼灣在19世紀中後期開始填海,填平了一半「銅鑼」,這塊填海地後來興建了皇仁書院和中央圖書館;另一半「銅鑼」曾是避風塘,於1951年填平,開闢了維多利亞公園。「銅鑼」從此由「水上」變為「陸上」。
填海工程的堆填物,部分來自附近的天后廟山。天后廟山鏟平後亦開闢了天后廟道。如今古老的天后廟仍座落在天后廟道,不過前方多了很多新填地,已看不到海邊。
鄭寶鴻認為,如果昔日沒有填海造地,今天亦沒有天后一帶的文娛康體設施,「普羅市民的休憩場所,行年宵花市的維園亦不會有。」
【本文獲「政策.正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