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鄭寶鴻】維港有塊吉列豬扒 所以叫佢「吉列島」?

撰文:政策 ‧正察
出版:更新:

香港大街小巷收藏了很多歷史故事,等待我們發掘,「政策.正察」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crossover,推出《香港變幻時》掌故影片系列,遊走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帶:港島的中上環、灣仔、銅鑼灣,分享發展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面貌。影片中有珍貴歷史圖片,讓大家對比古今!今集我們看看「吉列島」到底在哪裡。

小島命名反映中西文化之別

說到吉列島,或曰奇力島、燈籠洲,上一代人可能有印象,年青一代卻未曾聽聞。吉列島其實是灣仔近岸一個的圓狀的小島,位置約是近年已關閉的灣仔警官會所。從高空看來,外國人認為好像一塊吉列豬扒,早期華人社會及地圖則稱為燈籠洲,認為狀似燈籠,連帶灣仔、銅鑼灣一帶地段都稱為燈籠洲。遊走於銅鑼灣,經過渣甸坊的「燈籠洲街市」、時代廣場附近的「登龍街」,都會看到燈籠洲地區的印記。

吉列島與紅隧

不過,這個名字有趣的小島已隨社會發展消失。掌故專家鄭寶鴻在專訪憶述,早期的吉列島是軍事用地,用作存放軍火。50年代時還有一個碼頭,有渡輪前往西貢。到1963年港英政府開展大型填海工程,將吉列島與陸地連接,以興建紅磡海底隧道出入口,不同地標建築亦陸續在填海地上建成,包括中環廣場、稅務大樓、入境事務大樓和電訊大廈等。

回顧建造紅隧的過程,鄭寶鴻指出1963年的灣仔填海為香港第一條過海隧道奠下基石,因為填平了吉列島一帶,才有條件興建紅隧港島出入口,方便無數市民往返港九兩岸。

香港吉列島,又稱奇力島
回歸前夕香港的填海地總覽。(地政總署)
掌故專家鄭寶鴻(「政策.正察」提供)

【本文獲「政策.正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