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香港「軟對抗」現象的探討

來稿作者:張達明
近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將「軟對抗」列為四大國家安全威脅之一,此舉引發筆者的好奇,因為他僅作點提,卻未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最多只是呼籲公眾「慎思明辨」。那麼,究竟什麼是「軟對抗」?它的運作機制如何?在香港「一國兩制」的特殊背景下,它又具備何種獨特意義?本文將深入剖析「軟對抗」的本質與運作方式,探討其對香港社會的影響,並提出創新應對策略,期望為讀者提供全面且宏觀視野,以助政府制定有效行動。
理解軟對抗:隱秘的抗爭力量
軟對抗的核心在於通過間接、難以察覺的手段,削弱公眾對政權的信任。與暴力起義或公開示威不同,軟對抗並不追求即時的顛覆,而是利用負面敘事、誇大社會問題、散播謠言或侮辱國家領導人等策略,逐步改變公眾的認知。例如,有人可能在網絡上持續誇大房屋短缺、經濟困境或個別事件,並將責任單方面歸咎於政府,激發市民的不滿情緒。這些行為因不構成犯罪,政府難以用傳統執法手段監控或打擊。相比之下,2014年和2019社會運動,而軟對抗則更像一場耐心的耕耘,在社會中悄然種下不滿的種子,甚至影響數代人。
在香港,「一國兩制」曾賦予的高度自由為軟對抗提供了滋長的土壤。然而,隨著2025年的到來,現實情況已顯著改變不少。雖然《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進一步擴大了國家安全的定義,壓縮軟對抗的公開空間,但也促使其轉向更隱秘的渠道,例如,海外對抗或唱衰香港的網站不斷增加;書店櫥窗展示「自由」字樣或已停刊的《蘋果日報》殘頁,這些看似無害的行為被視為間接反對的象徵,卻顯示軟對抗的適應力與韌性。
軟對抗為何構成安全威脅
軟對抗的威脅源於其隱蔽性與持久性,它常遊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若不及時應對,這股隱性力量將持續侵蝕社會的凝聚力,成為影響香港長遠繁榮的潛在風險。軟對抗的影響深遠,關鍵在於仇恨情緒一旦滲透人心,儘管困惑的市民未必立即與政府對立,甚至可能表現出反感,但隨著時間推移,它將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使仇恨成為下意識反應。一旦達到臨界點,人們便可能失去理性,爆發出不可控的行為,而這種情況與2019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有許多相似之處。
反軟對抗:創新與社會合作的未來
應對軟對抗的難度在於其規避了傳統解決辦法。單靠法律執法無法遏制,因為它不觸犯法律;單純譴責也難以奏效,因為民眾未必理解其背後的操縱邏輯。因此,政府與市民需攜手採取更具策略性與前瞻性的方法。以下是幾項具體建議:
針對性回應社會議題
軟對抗常以社會痛點為切入,例如經濟困境或房屋問題。政府應主動回應,提供清晰、有理有據的反駁,揭穿扭曲的敘事。例如,通過數據展示房屋政策的進展,減輕市民的誤解與不滿。
強調理性和對話
只譴責散播負面信息的人士而不回應其論點,可能加劇對立。更好的方式是以邏輯嚴謹、論據充分的溝通,揭露謠言,重建公眾信任。對話而非對抗,是化解分歧的關鍵。揀選專家學者聯同政府官員共同辟謠,增強政府公信力,從而壓倒造謠者的慌言。
加強公眾教育
提升市民辨識謠言與偏頗信息的能力,是從根源上削弱軟對抗的長遠之計。2024年的國家安全教育活動已初見成效,例如師生參與的學習之旅,顯示教育的力量。未來可進一步推廣媒體素養課程,讓市民成為信息時代的清醒參與者。
提升政府透明度與問責性
不信任是軟對抗的溫床。政府應公開施政過程,展現解決問題的決心與能力。例如,定期發布政策成效報告,讓市民看到實質進展,從而削弱負面敘事的立足點。
促進社會和諧與國際參與
一個團結的社會不易被極化。政府與民間可合作舉辦社區對話,或參與國際倡議,展示香港的開放與包容。這些創意方案不僅能減少內部分裂,還能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
最後,軟對抗具有隱晦性,表面上與政治無關,實則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影響公眾對政權的看法。它既不違反法律,又難以監管,使其在香港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成為一種獨特且持久的挑戰。面對這種威脅,政府應當審慎應對,既要保持冷靜忍耐,又需精心規劃,並採取精準策略,方能有效解決問題。
作者張達明是民主思路首席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