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泛化」一言驚醒誰
江玉歡、葉劉淑儀、謝偉俊、張志剛……都是愛國愛港的建制派,很少貿然偏離所謂的主旋律。所以,當他們公開批評現在的政治氣氛、管治現象,這本身已經說明了一些事情。
這些立法會議員、現任或前任行會成員,對香港的政治環境有第一身掌握,不會只因為內地KOL「靖海侯」的幾句話才一言驚醒。他們擔憂政府官員矯枉過正,將太多問題牽扯到國家安全層面,這肯定是基於過去一段時間的觀察,亦都代表了部份其他建制派的聲音。
現在的情況多少亦令人想到上屆政府上任之初,與包括民主派在內「大團結」的表象,但餘下的就是歷史。不但建制派對於林鄭政府亦有所不滿,就連政府內部也有不同意見。對於香港的管治問題,我們從來不怕做國王新衣的那個小孩。如果建制派能夠正確地認識問題,對政府多作建言,這是社會樂見。
動輒批「對抗」 納不下諫言?
就拿精神健康為例,這不只是治安問題,錘子再管用也不能代替螺絲批。局長呼籲見疑即報,或許出於好意,但讀社會工作出身的他,應該也知道此外還有其他因素要顧及。對於社會提出的憂慮,又動輒譴責是混淆視聽、扭曲演繹,這無助於建立良好的社會氣氛。
但現在的政治風氣、管治問題,也不能夠只歸咎於官員而已。多少建制派自身有做好表率,社會不是沒有疑問。對於主流意見要求政府收回部份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建屋,竟然有行政會議成員質疑「不能排除也有人以貧富差距為藉口,而促使社會分化、階級鬥爭之政治目的」,這種上綱上線、政治化的操作,跟個別官員不也是如出一轍?
問題不只是矯枉過正
不少人形容目前的情況是矯枉過正,但這始終離不開線性思維,把問題簡化成左抑或右,黃抑或藍。抱着線性思維,自然容易拿捏不好程度,不小心就做多了,然後又嘗試拉回來。但香港的問題不是「太黃」或者「太藍」,而是出現了極端政治,所以中央才要以國安法和選舉改制來排除極端勢力在外。
對於暴力騷亂的、危害國家安全的,政府當然要依法打擊,以儆效尤。但既已排除了極端聲音,餘下的人左一點、右一點,黃一點、藍一點,都不會是問題。正如鄧小平亦曾經說「最好多選些中間的人……中央政府從大處著眼,不會拘泥於小節」,香港多幾個人批評政府施政,爭取這樣、那樣,甚至可以說才是「一國兩制」的原意。
「一國」已鞏固 「兩制」應更寬
只用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的思維看香港,自然會得出難以拿捏平衡的問題,或者期望可以如鐘擺般擺回去另一端。但「一國兩制」本來是辯證概念,「一國」和「兩制」不是此消彼長。相反,正因為「一國」在近三年鞏固得多,「兩制」就應該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就連譚耀宗最近亦表示,現在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愛國愛港,民主黨沒有被取消議員資格或判刑的都可被視為愛國者,並建議政府要致力團結大多數人。
「一國兩制」行之26年,近年還經歷了反修例風波、國安法頒布及選舉制度修改,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疫情期間更親臨香港說明要旨。如果到現在還以為是收緊抑或放寬管治的問題,那麼也不知道是否因為裝睡所以無法一言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