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沒有單車與小販的苦悶城市
香港缺乏旅遊吸引力,最重要的問題是香港變得越來越沉悶和苦悶。香港政府只用「管」而沒有「理」的方法去管治,把什麼事情都管死,完全沒有趣味。看看2017年引入的美食車如何失敗告終。大牌檔和小販市集本來是香港的城市特色,但是被政府慢慢「陰乾」,前巿政局自70年代初起,在一般情況下已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食物環境衞生署不發展戶外市集的硬政策。
東京下北澤有二手古著市場、倫敦Camden Market(肯頓市集)有跳蚤市集,首爾東大門有「東廟市場」等不同類型的二手市集,但是香港政府設立一個小販管理隊去把香港的小販市集消滅。2023-24年度食環署的街市及小販管理開支預算為24.5億元。深水埗、上環某些地方形成了一些民間自發式的二手市集,食環署就會派小販管理隊把小販趕走,把市集陰乾。
當全世界國際城市都在推動單車這種綠色交通工具時,香港道路上卻少見單車行走。單車只被視作為一種消閒活動,不能成為「交通」工具。現時全港單車徑總長度約220公里,大都是在郊外;香港的單車泊位總數約60,000個,當中99%設於新界區。共享單車數量由2018年約26,000輛,下降至2020年約5,200 輛,營辦商數目亦由高峰期7間下跌至3間。
在香港政府眼中︰單車是落後、速度慢、載人少和阻街的。所以大家看見香港道路基本上是沒有單車的,沒有單車的城市就是一個苦悶的城市。大家到東京和內地城市看看,單車是一種環保交通工具。倫敦、瑞士和一些歐洲國家有單車政策。試想想,如果香港政府把港島的海濱地區規劃好,市民便可以從香港東區踏單車到中區上班,甚至步行。現在香港海濱工程,例如中西區海濱長廊、灣仔海濱花園、東岸公園主題區等,一大堆鋼鐵擺設裝飾,完全沒有功能,不能遮雨,而且沒有單車徑,抹煞單車的存在。
為什麼香港政府這麼討厭單車?這麼討厭小販?就是因為香港政府怕麻煩。有人說「官字兩個口」,「官」字當然是兩個口。例如最近房屋署誇大公屋富戶問題,致力打擊濫用公屋,房屋署今年四月向25萬公屋租戶派發「富戶政策」申報表及「居住情況申報表」,查核租戶財產,又鼓勵市民舉報濫用公屋戶。其實公屋富戶正正就是公屋成功的證明,先「安居」才可「樂業」,公屋培養出很多富戶。所以房屋署應該正面宣傳住公屋也能致富。但政府卻「玩抹黑」、「齊獵巫」,把公屋富戶揪出來做官員的政治形象工程,誇大公屋富戶的所謂「濫用」。濫用當然要去處理,但是誇大公屋富戶問題而不做好自己份內的房屋政策工作,正正就是目前香港政府管治的一個核心問題。
特首表示在制訂政策時「以結果為目標」,結果是什麼?把公屋富戶揪出來,結果是過去兩年成功收回5,000個公屋單位;相等了收回一個中型屋邨。但是截止今年6月底,約有123,100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12萬宗不是一個小數目,相對於5,000戶,可以用杯水車薪、隔靴搔癢來形容目前政府的獵巫式富戶政策。今年7月4名公屋居民因在申報入息和資產時,沒有申報擁有香港住宅物業或家庭總資產超逾入息限額,被判監禁及罰款。房屋署署長便拿這四宗個案向傳媒大肆發表,對此我們只可以長嘆一聲。
回到單車問題,為什麼單車這樣被討厭?電能單車為什麼沒有獲得正常的發展空間?這涉及機電工程署、運輸署、警務處和路政署的問題。香港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夠和六、七、八個政府部門有關係。而這六、七、八個政府部門都是像鐵板一塊。所以大家看見香港的美食車,不像東南亞的美食車般靈活輕巧,而是變成一輛巨大的坦克車,就是因為各個政府部門沒有集思廣益,去把預期結果做好。
香港人希望的結果,就是香港能夠像東京一樣,能夠有不同形式的創意;香港能夠像上海一樣有市集、能夠在城市裡單車暢遊。香港是可以推動單車的,但運輸署的規劃裡根本沒有單車的存在。看看將軍澳新區的工業村有沒有單車徑?只有行車線。明明港鐵站可以步行或踏單車到工業村,但中間完全沒有規劃、沒有遮蔭設施,也沒有種樹,夏天暴曬,就是要你從港鐵站轉車到工業村。這種規劃是不正常的。
大家到內地城市看看,落成的新區都會設有單車徑、步行徑和有系統性的規劃;但是香港沒有。為什麼東京能成為一個旅遊大城市?就是因為東京有着非常豐富和不同層次的體驗,既有平民的低消費享樂,也有高端優雅的餐飲空間。香港本來也是這樣,既有電影《旺角黑夜》那種古惑仔式的尖東夜總會空間,也有中環蘭桂坊的高端消費空間。但是近這二十年,香港空間變得越來越苦悶和沉悶;一味是高消費。
香港處於一種很奇怪的狀態,單車和小販被邊緣化。單車和小販能夠將一個城市變得有趣。另外一件奇怪事情是政府打擊電能單車。在香港駕駛電動單車和電動滑板車是違法的。其實電能單車發展日新月異,它基本上是可以視作一種新型的綠色交通工具。但為什麼單車從來都不在政府綠色交通的議程之內?
為什麼離島,例如長洲、坪洲不能夠推動電能單車呢?目前電能單車的發展十分迅速,已經發明出一些外表是單車但實際是電能車,在外地已廣泛應用。但特區政府仍然十分落後,無論在發牌制度、技術規格、規管模式上仍然停留在「石器時代」。政府應該自發性帶動改革,不應等待民間吶喊式呼籲政府改革轉型。香港政府願意花錢透過「管」的方法去管治,而不願花錢做調研。扼殺單車就是一個明顯例子。
在啟德新區、大埔科學園,基本上不鼓勵園內單車交通的規劃。政府沒有正視和培養香港健康正常的單車文化,在上海、成都等許多國內城市,單車已經成為一種綠色交通工具。香港的落後是真正的落後。如果政府不承認落後、不去檢討,香港就難以升級和轉型。
發展單車旅遊是一種旅遊資源增值,但香港卻是一個單車不友善的城市。政府是否可以在大嶼山開拓一些安全的單車徑,讓旅遊人士踏單車旅遊或者玩越野單車?現在政府很難接受這種文旅發展工程,但是大家到日本或台灣看看,在台灣用單車環島旅遊是非常受歡迎的。
特區政府只依靠國家「放水」(特別經濟支援)、放多些人來香港消費或工作。這做法等同用類固醇催谷一樣,用得多就會有副作用。特區過去二十多年就是用這種要求中央「放水」的方法,短期來說有刺激作用,但長遠來說,香港應該自力更生。香港本來的條件很好,目前是政府官員的思維和心態的問題。從單車和小販市集可以看到政府的做事態度。其實香港最需要的改革就是改革政府的mindset。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