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香港大專教育體制改革什麼?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浸會大學前協理副校長楊志剛教授本月撰文,談及香港高等教育制度需要改革。楊教授認為八間大學陷入惡性競爭之中,建議合併香港八大院校為「香港聯合大學」,可參考「西南聯合大學」,即是中國抗戰時期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三校不但沒有互相牴觸,反而能提升彼此學術能力,並培養出學界翹楚和科學精英,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等科學家。楊教授建議「香港聯合大學」合併後,院校保持各自的校長及副校長職權,改為向「總校長」負責,所有院校互補優勢,共享資源。

楊教授批評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由英美主導,例如會方的361名評審中有70%來自海外,大部分來自英國。教資會讓八大院校陷入惡性競爭之中,例如大學每三年要交出6%學士學額作為中央「彩池」,再由八大院校重新競逐,交出的學額一旦給其他大學搶走,將失去資源。楊教授建議取消教資會,讓八大院校的「總校長」取代教資會主席和教資會秘書長的工作。楊教授總結大專教育制度扼殺了本港的人才,不能再拖延高等教育改革。

掦言自得|改革的呼喚:合併香港八大院校

現在香港有22間頒授本地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9所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及學院,頒發學士、碩士及研究生學位。13所自資大學及學院,提供自資副學士、學士學位及文憑課程。職業訓練局(職訓局)轄下13間機構,提供技術及職業教育的文憑課程。

根據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教育開支預算1,157億元,佔政府開支總額約14.9%。1997/78年度教育開支為450億元,增加至今年1,157億元,增幅2.5倍。今年教育經常開支的20%,約239.8億元為教資會的開支預算,資助大學的撥款。另根據職訓局2022/23年報,政府對職訓局提供38.3億元補助撥款,根據演藝學院2023/24年報,演藝學院獲政府補助撥款4.2億元。

學術評審

現在香港大專教育的問題就是政府只有管而沒有學養視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術評審局)是法定機構,以獨立的法定地位為香港高等教育機構的學位課程進行評審,獲教育局局長委派為資歷架構的評審當局及資歷名冊管理當局。學術評審局透過評審、評核、質素核證,確保香港資歷架構的認受性。學術評審局大會有15至21位成員,由特首委任。成員的委任是基於他們在教育、培訓及工商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學術評審局根據「四階段質素保證程序」進行職業及專業課程評審.包括︰初步評估、課程評審及覆審、學科範圍評審,以及機構定期覆審。已通過學術評審局評審的資歷可記入《資歷名冊》,並獲香港資歷架構認可。

學術評審局的評審方式像ISO填格仔「國際」標準驗證,逐個項目評估,偏重表面的「資歷」,完全忽略課程和師資的應用性。結果導致大專師資着重學歷多於技術。例如職訓局的導師應該是技術熟練或是業界的匠人,現在卻以學歷和學術能力為標準,開辦大量沒有技能的「學位」。

針對近年藝術科技(Arts Tech)趨勢,大學開辦藝術科技課程︰例如浸會大學的「藝術及科技文理學士(榮譽)課程」,嶺南大學的「藝術科技與商業理學碩士課程」等。但很多藝術科技課程都不是由資深業界主導,而是由一些沒有學歷而缺乏深度藝術科技經驗的師資執教。這問題不只存在於藝術科技,各行各業都出現這個現象。由於學術認證着重文件程序,實際應用技術能力卻在評審條件中被忽略。

管治架構

應該精簡大學目前蜘蛛網式的架構,一間大學增設大量附屬學院,例如香港大學開設了17間附屬學院,包括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金融商業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何鴻燊社區書院等。受政府資助的香港大學作出商業擴展,是「公不公、私不私、公私混雜」模式。如果是私立大學就切實跟隨私立大學的營運模式,有一個真正私立大學的發展空間。好像香港國際學校那樣,擁有辦學自主性,設計課程有彈性。所以大學應分清是公營還是私營,然後貫徹其營運模式。

大學醫學院

應該賦予醫學院發展自主權,讓醫學院自行去定奪發展方向而不是由政府控制。要讓醫學院享有更大自由度,其中一個做法是資助學生而不是資助學校。政府資助學生做研究、實驗和交流,這構思可以先做一些試點,評估效果。又例如醫學院是否應該開發一些非英式的課程,例如中醫、針灸課程,讓學生像進修第二學位(Second Degree)。中西合壁,不一定要沿用中大和港大醫學院的現有模式。

中學與大學銜接

現在大學透過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收生,院校以考生的文憑試成績作為取錄的主要考慮;成績優異的學生多數以做醫生為志願。當醫生不是問題,但一個正常社會需要多元化人才。而且,高中和大學出現銜接問題,大專開設大量設計課程,而高中的美藝學科數目與報考人數不足,導致很多報讀大專的美藝科學生,連基本的設計基礎也沒有。

建築及設計學院

為何香港只有四間建築學院(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及珠海學院)?現在日本的建築模式之多、設計水平之高,因為日本有大量優質、風格不同的建築學院,著名的有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明治大學的建築系。

未來教育最重要是多元化和多模式,而不是集中力量去做同一件事,符合唯一一個標準。紐約有很多著名的設計學校,例如帕森設計學院、普瑞特藝術學院、紐約FIT流行設計學院及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等,都是應用型的學院,而香港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卻是一個封閉系統,由一些具學歷但少實戰經驗的人任教,所以出不了什麼具備應用設計團隊能力的人才庫,香港設計服務日漸被內地超越。

香港教育體制能否培養出一些創作團隊,能開發像《黑神話:悟空》的電玩遊戲?開發這種水準的電玩遊戲需要很多科技、技術和研究,相信香港目前未必可能。為何香港追不上中國的電玩軟件製作水平?因為政府不重視這個教育生態問題。

英美主導

現在大學基本上是英語系主導,欠缺多元化。如果要多元化的話,各所大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些大學專門針對英語系的,可能是港大。針對中文國際化的是中文大學。其他大學可設立西班牙語系、德語系或其他語系。發展一帶一路城市須培養外語人才,例如土耳其語、沙地阿拉伯語、阿富汗語等。香港的大學沒有一個長期規劃和分工,大家一起以英美主導制定課程,一起去辦商學院、藝術科技、金融科技,總之那個時候流行什麼,大家就一窩蜂去辦什麼課程。

現在香港高等教育變成了學歷消費,只重視學位而不重視學術專業能力的團隊培育。在目前的大學資助模式下,教資會對大學的評審專注於表面的學術能力,而評審結果直接影響大學撥款數額,導致大學忽略課程的應用性,難以培養出多元產業人才。所以,改革高等教育的資助模式,合併大學定出分工,是改革大專教育體制革需要研究和部署的。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