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推進香港改革事業 關鍵在人與思想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7月中旬,世人矚目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按照慣例,香港各界紛紛對此做出表態,一方面備受鼓舞,一方面大有可為,還一致表示將積極把握國家發展機遇,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只是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官式」表態適用於「各類」全會,卻與「三中」全會關聯不大。「三中」全會的核心在於「改革」二字,但香港上至特區政府、下至各類管治階層的表態中卻基本上看不到、也聽不到「改革」二字,仿佛這兩個字為中國內地專用,與香港無關。

當然,香港社會也有一些與時俱進的聲音。譬如在三中全會前,內地出身的資深媒體人「靖海侯」就撰寫《香港的改革期待》一文,指出唯有改革才能守住香港的優勢地位。而在三中全會閉幕翌日,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也發表《以三中全會精神推進香港的改革和發展》一文,指出港府有需要提出一套經過嚴謹研究、深思熟慮和又切實可行的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策略。近日香港01于品海則發表《發展與改革——三中全會給香港的提示》一文,重申香港勿再囿於西方發展理論,而是應以國家為師,認真改革、做好發展。

其實,最早倡議香港推動全方位改革的政治團體當屬紫荊黨。過去幾年在黨內刊物《紫荊週報》中,紫荊黨曾經發表數十篇文章批評香港現時各項制度存在的弊端,指出香港需要通過全方位的改革,以從根本上解決香港面臨的深層次矛盾、走出香港陷入的結構性困局。在2023年提交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建議書《聚焦改革 重煥香港生機》中,紫荊黨呼籲以改革化解深層次矛盾、以改革推動經濟轉型、以改革促進可持續發展。在2024年提交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建議書《標本兼治 化解財政危機》中,紫荊黨再次呼籲通過改革破除香港日益顯現、日趨嚴重的財政危機,防止財政問題淪為香港新的深層次矛盾。

對於推進香港的改革事業,中央的態度一直是明確的。早在2022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明確要求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後不久,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時明確要求香港「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並且「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而作為喉舌的香港文匯大公更是在三中全會後以社評或來論的方式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包括《通過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銳意改革創新 激活新質生產力》等,為香港的改革事業「鼓與呼」。

反觀特區政府,對「改革」二字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對中央的一再要求以及香港各界不斷出現的改革呼聲則是「樓梯嚮都聽不到」。最近一些特區政府官員針對社會各界一些改革建議的表態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行政主導部門對既有制度的依戀及對改革建議的抗拒。譬如針對市建局出現的資金缺口問題,有議員建議檢討同區七年樓齡賠償機制,但發展局就直接回應目前未有計劃檢討,並稱現時集中處理強拍門檻事宜。針對有團體提出檢討出售房屋比例及定價機制,房屋局也是以現時主要關注縮減公屋輪候時間為由予以回絕。

香港現時絕大部分制度沿襲自港英時期,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制度在香港社會的移植。在近現代西方文明崛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些制度不僅推動與維護了西方文明的全球霸權,也為其他文明所學習與效仿以推進各自的現代化進程。香港更是作為英國曾經的管治區而捷足先登,率先建立起一套英式並兼具一定本地特色的現代化制度。相比之下,中國內地兩千餘年來不斷完善與固化的傳統制度卻在強大西方文明的衝擊下經歷了長期而痛苦的轉型,在晚清失敗的洋務運動後最終在中共的領導下通過不懈的改革完成了制度的涅槃重生。

香港的既有制度成功推動了自身的現代化進程,讓香港率先成為大中華地區的發達經濟體,香港社會尤其是參與建立、完善與落實這些制度的行政主導部門對這些制度表現出來的自豪、自信甚至自戀也確實可以理解。但任何制度都逃不過由盛及衰的歷史定律,英國的制度如此,美國的制度如此,香港的制度也不例外。香港目前存在的各類深層次矛盾與結構性困局,從土地房屋問題到財政赤字問題,歸根到底都源自這些問題背後的各類制度性弊端。僅僅通過對這些制度的修修補補而非系統性檢討與根本性改革無法在真正意義上解決這些弊端、在根源上化解深層次矛盾與結構性困局。如此香港何以「由治及興」呢?

從1978年十八屆三中全會號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到2024年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共領導的這場偉大的改革運動已經歷了近半個世紀,而改革的步伐絲毫未見自滿與減緩的跡象。和晚清失敗的改革運動相比,中共領導的這場改革運動其成功的關鍵在於解放思想,在於有強烈改革意識的中共的強力領導。鄧公在1992年南巡時曾說過一句狠話:「誰不改革,誰就下台」。其實鄧公的這一思維從1978年改革伊始就一直加以貫徹,最終確保了改革的持續不懈與制度的脫胎換骨。在中央領導下的香港,其改革事業也勢將遵循同樣的思維。唯有此,香港的改革事業才不會被延誤,香港才不會拖「中國式改革」的後腿。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