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凱.傑語|從竹製湯匙説起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郭凱傑

近日城中鬧得沸沸揚揚的話題莫過於環保政策。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再度延後,加上禁止塑膠外賣餐具的措施四月份落實,衍生出不少社會上對於替代餐具、配套設施,乃至應如何進一步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討論。

環保政策必然涉及額外的時間或者財政成本,故不難理解在生活節奏快、強調速度及效率的香港爲何會屢屢觸礁。以餐具爲例,不少市民對於紙質餐具頗有微言,包括其吸水特性、容易變軟等;而即棄木餐具也有弧度不足、遇水容易發霉、滋生細菌等問題。相對而言,竹製餐具則強度更高且天然具有抗菌效果,但似乎因成本等原因並未普及。可見推行環保政策固然是大勢所趨,但提供替代方案以及降低成本卻是重中之重。

事實上,竹子又何止可以用來製造餐具?竹子兼具生長速度快、堅韌、碳排放低等特點,早已大量應用到家具、建築、室内裝修,甚至是滑板等體育娛樂用具。筆者上月出席一個竹子與可持續發展交流會,與會嘉賓就提到了不少竹子的優勢以及發展趨勢。以生產地板用的毛竹爲例,從出筍到生產只需五年左右;相對而言,木製地板的樹木生長期需要二十年以上、甚至上百年。

生長快意味培植成本低:有別於砍伐後需重新栽種的樹木,竹子能夠自行恢復生長。現今竹製品技術越來越成熟,要克服中空有節等客觀挑戰的成本控制已經不斷進步,可見將會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作爲世界其中一個最大的竹子生產國,中國跟竹子有長久的歷史淵源。竹子是文人雅士筆墨下的常客,其中通外直的特性正與君子的特質相符,故不少私塾學堂都是竹子建造而成;雲南西雙版納更是有名的竹鄉,傣族人傳統上把竹子應用到一座座竹樓建築、竹籬笆、魚簍、乃至家中陳設之中。世界上許多知名的建築都以竹子構成,如法國竹之劇場、越南富國島大世界迎賓中心、台中竹跡館,峇裡島綠色學校等。日本的傳統文化中,以京都為代表的竹藝世界聞名:多年來一雙雙巧手編織出各種各樣的花紋,花籃、手鐲等手工製品成爲了傳統文化的承傳載體。

香港是著名的石屎森林,但如果説竹子在香港建築沒有得到應用卻不盡正確。白天出門抬頭看去,竹搭棚建築技術已經成爲了香港獨有的文化風景。有別於外國主流的金屬搭棚,香港的竹棚架在成本、應用、安全性上擁有一定的優勢,不少外國建築隊伍都曾嘗試引進但多年來無果。可惜的是,竹子目前還是限於施工過程而非建築本身:礙於建築物條例下的防火要求,竹造建築只會被屋宇署定性為「臨時建築」,不可長久屹立。在此限制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竹子充其量只能應用到室内設計及家具之中。

可持續城市及社區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乘着社會就此有衆多意見之際,當局應把握時機通盤考慮政策走向,並化被動為主動、引領社會更進一步的討論,讓市民藉此機會增進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作者郭凱傑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諮詢委員、大專講師及顧問、專欄作家。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