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財「正」論|4月22日齊走塑
林正財「正」論
猶記得我擔任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時應政府邀請,於2021年就管制即棄塑膠進行公眾參與,並於2022年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政府考慮本地的情況管制即棄塑膠,成熟一項推一項。及後,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優化措施於同年12月31日實施。轉眼間,與管制即棄塑膠產品的相關條例去年獲立法會通過,並將於今年4月22日實施。我很高興能親睹本屆政府在推行相關政策時全面提速提效所作的努力,其成效實在令人鼓舞。
塑膠難以分解,微塑膠污染問題對環境生態以至人類健康的禍害亦人所共知,因此世界各地近年都陸續推出不同措施管制即棄塑膠。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2021年9月至12月以由下而上的方式,展開了全港性的公眾參與,旨在收集社會各界對管制即棄塑膠的意見。我們一共舉辦了三場焦點小組會議和35場公眾參與活動,共有約2600人參加。藉此,我們分析了來自各界超過9400份的意見收集表和60份的書面意見。委員會發現公眾意見普遍正面,例如有超過八成意見認為有需要規管雨傘袋、塑膠棉花棒等即棄塑膠產品,而這些產品皆被納入今次政府的管制計劃當中。由於這些產品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或在市場上已有成熟的替代品,相信對市民的生活影響有限。我亦留意到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2021年就管制即棄膠餐具所進行的公眾諮詢中收到超過8000份意見書,當中超過九成意見原則上贊成立法逐步管制即棄膠餐具。由此可見,今次的管制方向與國際的大趨勢和社會上的主流民意如出一轍。
政策需要民意基礎,而新法例要成功落實,業界及市民的支持和參與至關重要。再者,宣傳教育工作亦永遠不會嫌多。我很高興看到近期政府在推行各項民生政策之前都有加大力度推動多項宣傳教育工作,例如更迅速在社交平台針對市民的疑慮推出「懶人包」澄清坊間誤傳等。以今次的管制為例,政府自去年年底開始已陸續安排實地走訪20000間中小型食肆,以便了解他們的業務狀況並提供合適的建議。
同時,政府也向市面上超過10000間零售店和1800間酒店和賓館派發針對個別行業的宣傳單張,並舉行50場培訓講座為業界提供聚焦的培訓。針對餐飲業界在尋找替代品方面的關注,環保署早於2022年1月已設立「綠色餐具平台」提供非塑膠餐具替代品和供應商的資訊,幫助業界盡早尋找及轉用合規的替代品。這些深耕細作的工作雖然涉及不少人力物力,但能夠同時面向市民大眾之餘又能更關注業界所需,是非常值得的。希望未來在政策出台之前,政府部門也能繼續這類型的工作。
縱然各項宣傳教育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要建立全民「走塑」的文化畢竟需要一個移風易俗的過程,業界要調整業務配合管制也需要時間。就此,我知道政府會將4月22日管制開始實施後的首六個月定為適應期,期間會走訪業務地點,集中於宣傳教育,以協助商戶合規為主。我認為六個月的適應期安排是一個務實的做法,令社會循序漸進地適應管制,以期慢慢在社區建立「走塑」文化。當然,要達到減廢的最大效益,使用可重用產品方為上策。要實踐「走塑」生活其實並不困難,例如只要在辦公室自備可重用餐具或餐盒,上班一族於買外賣時就可以「走餐具」、甚或至「走餐盒」。我呼籲業界和市民都多行一步,齊撐「走塑」,盡量使用可重用的產品。
4月22日的即棄塑膠管制是建立香港「走塑」文化的一大步,是我們「走塑」工作一個新的里程碑。就讓我們坐言起行,為我們和下一代共建更綠色宜居的香港。
作者林正財醫生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