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城市街道創新:消費經濟重生的關鍵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嚴卓衡

疫後經濟陷入困境,本港旺區人流不復再,近月再度觸發店舖結業潮。復活節長假期間,又有大批市民選擇離境外遊,讓商戶叫苦連天。面對當前逆境,有何出路?

本港物價貴、消費性價比低,乃是人所共知。然而,本港失去競爭力的更深層原因,是城市失去了獨特性。過去香港作為經濟城市,地產主導的遊戲規則,不利於小店生存。重建將舊區拆得就拆,標誌性的霓虹燈亦逐漸消失,由倒模的大型商場和連鎖店取代。久而久之,城市的重心以商場為本位,由地鐵站利用天橋一站式連接。這種規劃雖然很方便很有效率,但也逐漸磨滅本地的街道文化和特色。到處變得一式一樣,又怎能怪人們情願到內地去日本,對這個城市失去興趣?

本地經濟要自救,就必須在新的大環境下尋回自身的獨特性。

街道才是一個城市的獨特性的所在。在街道上,我們才能看見真正的香港,感受到城市的多樣性和隨機性,這是商場無法提供的。相比之下,商場雖然也是人們聚集的地方,但通常過於商業化,缺乏街道那種自由流動和社區互動的氛圍。

城市散步和「City walk」的興起有其原因:更多人開始追求體驗。不少內地遊客喜歡重遊港劇場景,以至樂於在街道漫步感受城市特色。街道漸漸從行程變成了目的地。街區的氛圍、街道的文化和歷史,以及在街上發現的獨特發現,通通都是「人工化」的「打卡點」、短期夜市和商場無法給予的體驗。

許多外地城市也面對類似困境。自從疫情開始,不少民眾因能彈性在家工作,便搬到市郊居住,不再經常在市區活動。許多商戶因而結業、街舖空置率高企。當局為了挽回劣勢,便開始進行街道活化。

紐約市自疫情期間,已經舉辦「開放街道」(Open Streets)計劃,將某些街道暫停行車,變成臨時公共空間。因應室內用餐限制,當局又開放「街道餐廳計劃」(Open Restaurant Program),允許餐廳在行人路和路旁泊車位設置戶外用餐區域。疫後這種安排已經恆常化。

其後,當局委託的顧問報告指出,這兩個計劃幫助了很多商戶在疫情期間免於倒閉,並且顯著促進了消費,甚至鼓勵新商戶在這些地方開業。報告所觀察的五條開放街道當中,商戶2022年夏季的營業額,比疫情前高出兩成水平。報告亦發現,這兩個計劃成功保住了10萬個就業機會。

事實證明,人流才是關鍵。要扭轉局面,我地需要將街道塑造成公共空間,圍繞人的尺度和需要而設計。當街道大部分空間都分配予汽車,環境當然變得不愜意,讓人不願久留。行人優先的街道改造,能夠真正美化街道景觀和吸引更多人流,使人樂意駐足停留、休息和享受城市的氛圍。當人們想在街道上逗留,自然願意消費。

商家要生存,需要大膽求變。政府想做好經濟,也應如此。要讓城市真正重新變得有趣,就必須重塑街道的吸引力。以創新思維活化街道,大膽嘗試才有出路。

作者嚴卓衡是城市規劃師、街道變革發起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