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對抗機械式上班生活?Slashie在香港只是另一殘酷競賽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Slashie這名字由《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boher在著作《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中創立。Slashie指的是擁有多重職業的人。Marci在文章中引述受訪者的話,指出雖擔任不同職業,但因選擇時抱持同一信念,使得Slashie可整合成一個完整的人,也是單純地「做回自己」。
外國討論Slashie已十分普遍,風氣在這一、兩年吹至香港。Slashie的出現是現存文化與經濟結構的反動,一個自由自主的美夢。可是這個自由夢裹其實可能比勞動生活更加殘酷:只有少數人才能成功完夢,其餘的則只可營營役役生存,遑論對抗機械式的勞動生活。

做一個slashie,就可掌控自己的人生?(資料圖片)

返工真係好無聊+做到死都買唔到樓,不如做slashie好過!

不少打工仔每天都反覆問自己為何要如西西弗斯,日復日、無了期地受工作的折磨。大多數人最後都只會抱怨一句:「人生真係好無聊」,就繼續做一隻任勞任怨的驢仔,等待出糧日的到來。

不過,這年頭香港的工作環境日益變差:畢業後穩定升職加薪,到三十歲便可儲夠錢買樓的環境早已消失。加上政府帶頭將長工轉為合約制,現時再無「公司會照顧你一世」的工作環境。人的自我意識又不斷提高,渴求活出生命意義,不甘充當傳統企業當中的「一顆螺絲釘」。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亦提供傳統以外的賺錢方式。

工作的失落、經濟結構的轉型、失業率上升、個人意識的提升,都使得不少人乾脆與公司分手,抵抗「幫老闆賺錢仲要受老闆氣」的生活,自己當上自己的老闆,成為一個slashie,望可充分發揮才能,不枉過一生。

Slashie這名字由Marci Albboher在《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中創立。(網上圖片)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各項住戶及商業機構統計調查,香港於2015年共有524,000名的彈性工作者。相較1999年,整體彈性工作人口累積增加40%。過去16年,彈性工作人員在整體工作人口中的比例,亦由12%遞增至14%。當中有19%的自僱人士為了創業,也有18%的人為了「較能控制工時」而自僱。

不少第一世界國家的經濟體系已由工廠的流水生產模式,轉為講求靈活、彈性的知識型體系。經濟模式轉變,相應的工作模式也由此誕生,外國便出現自稱slashie的人。他們是一群運用自身不同才能與興趣謀生的人。創立「slashie」這名字的Marci Albboher就曾接觸過大量擁有不同身分的新類型職人,如「律師/輔導員」、「企業家/歌手/演員」、「臨床心理學家/手工藝人」、甚至是「巴士司機/調查員」。這些光鮮又自主的slashie令渴望自由的靈魂趨之若騖,香港近一兩年也出現一些自稱slashie的人。

slashie看似自主卻仍被市場操控

可是在看似許多選擇、自由自主的光環下,到底有多少人計算過市場所需,再而將才能與興趣轉化成收入,達至真正的「自主」?經濟學家David Harvey指出:「效果是我們為其他人所做的社會勞動,轉化成為異化的社會勞動。工作和勞動被完全組織在商品交易價值的生產之上,產生金錢報償,讓資本得以建立該階級主宰的社會權力。換句話說,勞工被放在以下位置:除了透過工作、一再重製他們自身能掌控的條件外,便不能做任何事了。這正是在資本規則下,所謂的勞工自由」。

專長與興趣能否轉化為謀生工具,個人擁有突出的能力與市場給予的機會與空間,兩者都不可或缺。(資料圖片)

「工作和勞動被完全組織在商品交易價值的生產之上」——專長與興趣能否轉化為謀生工具,個人擁有突出的能力與市場給予的機會與空間,兩者都不可或缺。可惜現時香港仍只傾側在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金融業、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這四大支柱產業。雖然香港藝術發展局早於1999年便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其後政府亦一直倡議發展創意產業。可惜,香港至今一直沒有制定相關的產業發展規劃,亦無產業政策——現時政府只有電影發展基金,為部分獨立電影提供融資機制。但電影發展基金不單被批評為申請手續繁複,而且提供的資金數額亦相當不足,對業界幫助不大。電影以外的文創行業則一概沒有類似支援──香港根本沒有足夠的發展機會與空間予以文創行業為主打的slashie發揮。

供多於求的情況下,不少人只好北望神州,而這又要與國內十三億人,甚至是全球湧至中國的尖子競賽。(視覺中國圖片)

供多於求的情況下,不少人只好北望神州,找尋更大的市場。而這又要與國內十三億人,甚至是全球湧至中國的尖子競賽。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而出,slashie必須學會現時內地或國際市場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可是,在不斷配合市場需求時,其實只是「除了透過工作、一再重製他們自身能掌控的條件外,便不能做任何事了」,讓勞工得到自主與自由的空間,仍是憑市場的大小而定。

再者是,要培養出國際化的視野本來就需要許多不同的條件支持,例如工具、空間、學習環境、教育,但這些並非每個階層的人都可全部擁有;要快速適應市場變化,以及短時間掌握專業技能的能力,亦深受先天的學習能力影響。由此,只有某類型的人才可在這個追夢的過程中成功完夢,其餘則因能力不足而被殘酷淘汰。

一係自由但無保障一係有保障就無自由?

由此可見,Slashie的世界仍只是適者生存的殘酷競賽,當中能力較高、人脈較強、包裝較好的人,才能在產業單一的香港中「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甚至衝出香港;更多人則是「今日唔知聽日事」、在每一份工作之間擔驚受怕。

於slashie的世界裏,不存在晉升、職稱、加薪等職場命題;亦不能享有《僱傭條例》的權益,包括休息日、有薪年假、疾病津貼、強積金、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許多slashie都是同時兼任多份散工,或創業後再打一兩份散工。在沒有工作合同保障與公司給予的機會下,那些不能在競爭中突圍的slashie,只是「餐搵餐食」,看不見上流的機會,而且因沒有薪病假福利,連生病也不敢推卻工作,更遑論不少人以「俾機會你學野」而不支薪,使得不少slashie受盡剝削。在經濟環境轉差時,也面對更大的失業風險。 

成功完夢的slashie名利兼收,而那些被殘酷淘汰的slashie則過着毫無基本保障、朝不夕保的勞碌人生。這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競賽,不過是現今經濟體系要求人不斷進化的另一模樣。

選擇離開傳統職場的slashie只是將現時經濟體系的癥結與勞工的困難,變成「個人有沒有能力,憑自己抵抗勞動市場」的個人問題 。(資料圖片)

政府應發展多元產業 讓香港走出困境

過去為減少剝削,工會、勞工會要求政府訂立勞工福利、增加多元產業。但多年來,本港的經濟體系單一,上流機會減少的問題卻從未解決,在自由自主、一切看似美好的光環下,選擇離開傳統職場的slashie只是將現時經濟體系的癥結與勞工的困難,變成「個人有沒有能力,憑自己抵抗勞動市場」的個人問題 。「一係自由但無保障、一係有保障就無自由」的想法,反而將香港經濟產業單一、經濟過度傾斜發展,四大支柱產業與國際所轉向的創科業脫軌,香港的生產模式隨世界轉變,變得落後種種問題都被掩蓋。

有評論指,香港引而為傲的金融、物流等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優勢在未來十年內被取而代之。但同一時間,政府提出發展的新興產業卻一直未見明顯起色。在沒有發展的空間與機會下,除了在金融、旅遊、專業服務等行業的員工可看到較清晰的前景外,其他行業的員工則日益被邊緣化。

教育局行政助理,負責協助制訂項目及計劃的整體預算及財務管理工作等。(資料圖片)

沒有發展空間、沒有可見前景、沒有穩定職位,人自然變得絕望,唯一可以「相信的」,是憑個人能力打併未來,「自己成為自己的品牌」。可是要當上一個自由自在、光鮮無比的slashie並非易事。在作出選擇前,必須考量自己有否足夠的條件,如具備優秀的技能、個人管理能力、高紀律性的個性、可同時應對多項職責又不被壓力淹沒的本領,以及有否在嚴苛的生活環境與競爭中被別人看見的交際手腕。若沒以上條件,別說無法「周身刀,張張利」,卻只會徒添生活與內心的失落而已。最後在甚麼都沒有時,也容易對政府、社會產生怨恨情緒,個人也會走進死胡同。

政府近年一直說要幫助年輕人。可是幫助年輕人,不是只幫名校畢業的年輕人走進政府之內,然後指責其他年輕人是「廢青」,而是應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的發展,大力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加快轉型步伐,邁向高增值的知識型經濟,增加市民向上流動的機會。這不單符合社會整體利益,亦可讓人有空間與機會盡展所長,不用在保障與自由之間作出殘酷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