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金像獎】香港有幾多個黃進? 電影學院派的出路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屆金像獎於上週日(2017年4月9日)完結。一如預測,黃進大熱奪得最佳新導演;演員林家棟亦不負眾望,奪得最佳男主角。雖在預期之內,但見出色人才獲獎項承認,仍叫大眾萬分興奮。有指香港電影圈青黃不接,不過每年不少修讀電影系或表演系學生爭相進入行內,恰恰本年度電影《一念無明》的導演黃進亦畢業於電影系。從金像獎的結果,可如何思考時代、工業與教育?現時的制度又是否讓新晉導演有所發揮?

《一念無明》導演黃進獲最佳新晉導演。(電視截圖)
大多主角與導演都需要花上約十年時間,才可得到機會及認同,今年度影帝林家棟就是一例。(符祥定攝)

回應世代轉變學院訓練不可或缺

香港電影走過八、九十年代的光輝歲月,因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香港電影似是走入困局之內。不過,經過幾十年的時間,電影工業發展出一套既有模式:團隊內有明確的分工,也有一個升遷過程。當中對於主角以及導演的要求尤其嚴格。除了少數天才或幸連兒,大多主角與導演都需要花上約十年時間,才可得到機會,再而備受認同。今年度眾望所歸的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林家楝便是其中一例。

【金像獎.樹大招風】林家棟首奪金像影帝:社會變化讓我感受好多

傳統階梯上的實戰經驗無疑相當重要,因為經驗可讓電影人知悉如何使理想於現實中實現,而且亦是避免犯錯的指標。由此,前輩的指導,有一定的重要性;階梯成為傳統,也有一定的理由。

現時不少人帶有色眼鏡看「學院派」,認為電影製作是實戰,不需學習理論層面知識。不過,整個世界正值轉化階段。在技術發展多變,以及社會急速變遷的時代下,由過往講求以量取勝的生產模式,轉為更重視靈活、創意、科技、美學的生產模式。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不單電影圈,對於許多行業而言,對人才的要求亦有所改變:不單要具有跨域的知識,同時也需具備深度分析的視野與思考角度。

而學院課程正正提供理論與思想上的培訓,不單提供領域知識,同時訓練學生思想上的深度。例如畢業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系的導演黃進於本期《01周報》表示,學術理論對他影響很多,因為直到今天,許多創作方向、思考方式也是來自學院,而且學校也為他提供了基礎。《樹大招風》導演也表示學院給予他們「怎樣拍戲或欣賞電影」的養份。同時間,在學院浸淫三至四年,也讓學生有更充份的準備進入業界。由此可見,理論與實戰其實無優次之分,兩者同樣為電影人帶來滋養,最後成就優秀作品。

開放途徑:「首部劇情電影計劃」

由此,「無用的學位」這種觀點著實應該被改變,而社會觀的改變需要時間。當中政府與社會給予人才適切的發展空間,至關重要──因為若能回應時代的人都得到重視,社會撕裂問題才可得到改善,整個行業以至整個香港也才可得以發展。

回顧香港目前電影教育的情況,只有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以及香港演藝學院有開設電影系;表演系更只有香港演藝學院開設。翻查數字,去年在各大專院校修讀電影電視行業科目相關的畢業生約202人,當中部分人投身電視電影行業,直接進入電視台或電影公司由場記做起,亦有人與朋友合資成立製作公司,成為自由工作者。根據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資料,他們第一、二屆畢業的同學進入影視與新媒體相關的公司不同的崗位,高達96%,其後數字相若;根據《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就業調查》,香港演藝學院2015年的畢業生共有63%投身表演藝術行業,有9%投身媒體與廣播事業;當中只有25%有全職工作;22%人平均月收入$5,000-9,999,37%人平均月收入$10,000-14,999。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系則未有數字可供參考。雖電影系與表演系學生的就業率不俗,不過若果想如黃進一般年紀輕輕便償導演之夢,現時雖有途徑,但門檻卻不低。

《點五步》《點五步》得到「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的優勝團隊作品。(電影劇照)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是一個好的計劃讓年輕的新晉導演獲得機會與資金拍攝,本屆最佳新晉導演黃進就是一例。(電視截圖)。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其下的創意香港於2013年3月以試驗性質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目標是資助新導演及其電影製作團隊,以商業模式拍攝其首部劇情電影,從而為本地電影業培育人才。計劃獲電影發展局支持,並由電影發展基金撥款資助勝出的新導演及其電影製作團隊拍攝其首部劇情電影。「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以比賽形式進行。參賽團隊必須提交電影創作及製作計劃書,內容包括電影賣點簡介、完整電影劇本、詳盡的製作計劃、演員和工作人員人選、製作開支預算及市場銷售預測等。比賽分大專組及專業組,大專組設兩個獎項而專業組則設一個獎項。大專組及專業組的優勝團隊可分別獲基金資助最多325萬元及550萬元拍攝其首部劇情電影。最後優勝團隊須完成電影策劃、製作及發行等整個電影生產及銷售過程,從中學習籌劃製作一部劇情電影的實務知識。本年度電影《一念無明》與《點五步》就是得到「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的優勝團隊作品。「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無疑是一個好的計劃讓年輕的新晉導演獲得機會與資金拍攝,只是當中的細節需被各方人士重新討論。

【香港電影金像獎】新導演作品《一念無明》《點五步》獲8項提名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金不足、門檻極高

「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所提供的資金不足,使新晉導演在創作上遇到不少困難。以今時今日的香港電影市場,五百萬的成本,要拍一部至少80分鐘片長的長片,要將一切成本壓得很低方能成事。《一念無明》中所有演員幾近是不收片酬;在《香港01》周報的訪問中,導演黃進坦言因成本有限,而要放棄拍攝部份情節,他指:「一沒錢沒時間就先拍完兩父子的戲。可選擇的話,我當然想拍一個群體。」。《點五步》亦全以新演員出演,最後卻引起酬金風波。當五百萬的專業組看起來十分困難之時,只得最多二百萬的大專組則更形困難,結果每每只能利用院校的資源。

 

《一念無明》中所有演員幾近是不收片酬。(符祥定攝)

另外,大專組與專業組參賽團隊均需經由推薦機構推薦。大專組別由七間院校推薦,分別為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專業教育學校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各機構甄選並每年推薦最多兩組參賽。公開組別方面,參賽團隊需由其中一家電影專業協會/機構或曾籌辦本地電影短片比賽超過七年的機構參加,當中包括香港影工作者總會及其屬會、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香港電影商協會、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影意志及香港藝術中心。除了香港影工作者總會及其屬會獲得四個推薦名額外,其餘機構各獲一個推薦名額。在此情況下,各機構及院校是否以同一水平來評核不同團隊;以至有否有才華的團隊未能得到充分重視;以及每年眾多電影學生畢業,但只有極少數人有機會拍長片,是否應增加名額的問題上,都應被重視與討論。

許鞍華(左)因當年香港新浪潮,有開放的空間,所以有機會大量創作。(符祥定攝)

藉盛事落幕思考出路

而現時的電影圈中,惟「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為電影學生提供機會成為導演,否則大多都會投身到工業中由低做起,再覓機遇。現時雖有不少大導演,如杜棋峰,會致力提拔人才,為香港注入「新血」;同時因香港電台外判劇目,亦使得電影人多了途徑進行創作;不過,新晉電影人所面對的困難不少,例如資金、機會、票房。

回顧當年香港新浪潮,正正是因為有開放的空間,以及無窮的機會,使得當時一眾新導演如徐克、許鞍華、譚家明等有機會大量創作,最後成就一代電影新浪潮,並成為香港電影業的強大養分。由此,行業內應肯定電影人的努力與重要性,給予更多機會,使有才華又努力的人可有所發揮;大眾也應擺脫一做商業創作就是扼殺創作、跪低的思想,讓新晉電影人有更多空間發展。

一年一度的香港盛事落幕,今年有「捱出頭」的人,也有「新血」得獎,可喜可賀。金像獎的結果,會否又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思考香港電影業該如何發展?是否真的是青黃不接?若是真的話,該如何打開更多空間讓新電影人有機會發展?身為香港的一份子又可如何支持香港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