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不清楚,幾時都是不清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的宣傳工作早於去年8月展開。第一階段主要宣傳垃圾收費的實施日期、推廣「多回收.揼少啲.慳多啲」的生活態度及不同業界的良好作業方式,第二階段集中宣傳垃圾收費的不同模式、市民及各界須如何作準備等,現在即將展開的第三階段則宣傳指定袋及指定標籤的銷售網絡,及鼓勵市民遵守法規。

電視廣告已經播了一段日子。由「群姐」表示「先去買指定袋。指定袋有九種容量,每公升售價$0.11……」,告訴市民要用指定袋包妥垃圾,「大型垃圾就要貼上指定標籤,標籤每個$11」。「群姐」最後還提到,「瀏覽垃圾收費網站了解更多」。

投放了宣傳廣告,開設了網站,在社交媒體作了介紹……從政府處事習慣而言,都可謂做足「SOP」(標準作業流程)。毋怪乎署長敢於拋下一句,「如果你想不清楚,幾時都是不清楚」。

直到坊間愈來愈多質疑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終於明白:目前社會對垃圾徵費有所不清,在於政府的影像與文字解說並非最好方法,對市民而言流於抽象;現在即使講解細節不明,將來看見實際操作,就會更容易明白。除了延後四個月實施垃圾徵費之外,政府處所亦會先行先試垃圾徵費,加上拍攝影片、向傳媒實地展示,社會必然更易於掌握如何執行。

道理簡單,那麼局長為何日前仍只在報章撰文、在網誌解說,面對傳媒又「包底」又「執手尾」,竟沒想到以實際示範來說明之?

這屆政府重視公關、宣傳,亦招攬了不少資深傳媒人出謀獻策。但由簡約公屋、易通行到垃圾徵費,似乎政府仍未能有效傳播資訊。就連官方的政治寬容度,坊間一些人亦在天天疑惑。他們不是想挑戰法律,生效了超過兩年的《國安法》早已震懾社會,只是不知道有沒有清晰準則、明確界線。

藝發局主席霍啟剛表示火,在分配資源上要盡量降低涉及違法甚至《國安法》的風險。(香港01圖片

——別誤會,這不是說香港藝術發展局近日的風波。藝發局的資助文件寫得清楚,「獲資助者因所作行為或遺漏,直接或間接對藝發局的資產或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將被視作違約」。所謂聲譽是否受損,或多或少都是主觀判斷。容許頒獎禮主持以「紅橋」和「紅線」為話題,以及邀請新聞工作者擔任頒獎嘉賓,有人可能認為不利藝發局聲譽,但另一些人亦可以說體現藝發局的尊重和寬容度。資助文件既列明「藝發局保留決定實際撥款安排的酌情權」,只怕外人亦無緣置喙。

不過藝發局主席霍啟剛扯上違反法律及《香港國安法》的風險,亦叫人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解釋扣減資助的原因時,藝發局1月18日的聲明亦僅提及頒獎禮安排「不尋常」,「如果以此手法引起公眾及媒體注意及製造社會話題,本局不能苟同」。既謂「如果」,亦即藝發局未能斷言,那麼何不先與香港戲劇協會了解,才再作結論?另一邊廂,藝發局乃經過藝術支援委員會及大會兩層決議,並非如劇協所言因收到查詢便隨即停止資助。劇協將新聞工作者說成藝術家是否公允,亦不無疑問。

或許,徐浩光署長的說法——「如果你想不清楚,幾時都是不清楚」,不少人心底裏是認同的,分歧只在於是一些人無心認清紅線,或是另一些人無意說清紅線。但比起這種唯心論的說法,我們更相信謝展寰局長的覺悟——是過往的溝通方法不足,應該改變傳播方式。

既然在垃圾徵費一事上,官員亦懂得檢討傳訊效果,就着市民的需要調整工作,在鞏固社會信心、凝聚政治共識、化解大眾疑慮方面,政府不是更加要正視問題?如果硬要認為是市民想不清楚、軟對抗,「咁係因為你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