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浪費一場危機
元旦凌晨內地旅客滯留後,香港政府算是迅速亡羊補牢。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翌日主持跨部門會議,並聯同楊潤雄、鄧炳強和林世雄三名局長見記者,宣布將來會事先召開高層次的「大型活動過關交通安排統籌會議」,與內地商討延長開放口岸,以及改善跨境巴士的交通安排。經一事,或許可以長一智。
不過,不用專業學者分析,連坊間亦指出亂象背後涉及了深層次問題。例如二萬多名旅客寧願凌晨過關也不留港過夜,可能因為酒店房價過高。又例如有旅客反映的士漫天開價,這當然不是新鮮事,許多市民早曾經歷及表達對所謂「黑的」的不滿。
再者,當晚約1400輛跨境私家車接載旅客,局長林世雄表示「始料不及」。但內地人習慣網約車豈非眾所周知?只是香港仍然未肯開放點對點交通市場。政府從三方面加強統籌和部署工作,卻無一觸及這些深層次問題,只會浪費了一次改革的機會。
這次過關擠塞問題,不少人歸咎於香港未能吸引內地旅客過夜。但翻查2023年11月的數據,243萬人次內地旅客中沒有過夜的佔56.5%,其實比新冠疫情前的情況要好。內地旅客的不過夜佔比在2013年是58.1%,到了2019年已經升至的62.9%。即日往返的趨勢會否延續下去,在來年重上六成以上?抑或深圳、廣州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民眾再沒有興趣來港,令香港反而會流失不過夜的內地旅客?此等問題不能夠拍腦袋、隨意臆測,需要政府官員作出科學分析,實事求是。
「實事」指的是客觀事情、實際情況,也就是必須按照實際情況來決定工作方針。不過「實事」仍不足夠,「求是」更是關鍵。「求是」者,即探求和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從個別事情、現象中找到背後的根本問題。這亦正是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及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亦是特首李家超去年分享二十大精神時所說的「看事情不可只看表面,要透過現象判斷它的本質」。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在元旦滯留事件後,如果只對過關交通、口岸開放來作出改善,那仍然是「只看表面」。要透過現象判斷本質,政府官員必須全面而宏觀地思考,把內地人的外遊趨勢、香港的旅遊業特徵、消費物價、公共交通的供求等因素全盤貫通起來,從結構層面找出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因素。差估署的零售舖租指數已經升了半成,坊間竟有人建議用陸路離境稅來留住香港人的消費力,更加顯得藥石亂投,本末倒置。如果只關注服務業是否禮貌,而不探究打工仔的處境和工作壓力,同樣是流於表面。
過去短短半年之間,由啟德郵輪碼頭交通混亂、港人北上成風、「廿蚊四粒魚蛋」、九號風球機場交通癱瘓到元旦旅客滯留,以至博物館選址爭議、梅艷芳古董巴士展覽取消等諸多事件,都不是獨立、個別或偶發的,背後多與官僚主義、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經濟結構的轉變有關。為什麼應對好了十號風球,卻防範不了暴雨成災?正是因為習慣了按着事情的表面下藥,經一事只是長一智,而沒有用普遍、全面、深層次的維度研究問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滯留亂象無疑打擊了香港的形象和吸引力,但如果這次能扭轉政府官員的慣性思維,在新的一年「透過現象看本質」,也總算塞翁失馬,沒有浪費一場危機。
踏入2024年,特首李家超提出要增強發展動能、搞活香港經濟,以及解決民生問題、令市民安居樂業,這都是社會各界以至中央都樂見的目標。香港要由治及興,除了治港者的主觀意願,更要他們增強問題意識,懂得從問題表象找到背後矛盾。新年伊始,同時意味這屆政府上任剛好一年半。中央三申五令的兩個「破」——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今年是時候要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