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型不只在字裏間
領導層換屆,民建聯表示要成為跨階層的「治理型政團」。這是好事,如果他們說的「治理」是貨真價實的治理。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的七一講話,八次提到「治理」,明確要求香港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治理無疑是香港改革的關鍵,亦象徵着香港應由政治鬥爭轉變為做實事、解決社會問題的階段。
保障勞工、加強社福就是治理
新主席陳克勤提到,民建聯過去着重選舉工作,未來將更進取協助政府「成其事」,落實民生和經濟政策。回看近日,民建聯亦的確先後發表了「新型工業化」發展倡議書和「港交所GEM改革」建議書,不可謂不積極。
然而,不論是秀茂坪的中年兄弟命案,抑或柯士甸道西的奪命工業意外,何嘗不是香港治理出問題?民建聯、原主席李慧琼和新主席陳克勤的社交媒體上,卻未見就此提出政策建議,這是叫人失望的。
例如,向來關注社福議題的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已在倡議從法律層面制定針對全港普查式的照顧者「建檔立案」制度,及在社區層面推廣朋輩支援小組。簡慧敏亦提到雙屍命案反映社會治理出了問題,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的數據未能整合協助滿足照顧需要。民建聯既說要提高政策倡議水平,排解民生憂難,現在就更應該是實踐的時候,不讓「治理型政團」停留在字裏行間。
不問黨派背景 必須排解憂難
陳克勤形容現在是新時代,或許的確如此。過往香港政壇每四年熱鬧一次,或者吵鬧一次。現在沒有了政治鬥爭,政黨、政團的焦點可以回歸到政策、社會問題之上。也正因為照顧者需要、勞工保障等舊問題在過去未能解決,現在雖然說是新時代,但政黨、政團的任務也是要解決老問題。
所以,當以往談政治、遇選舉時關心的是黨派背景,這個是建制派、那個是民主派,這個是民建聯、那個是民主黨,現在談政治、遇選舉時要看的就是政策政綱,誰更能解決社會問題。愛國愛港只是必要條件、基本要求,德才兼備、切實排解民生憂難也是不可或缺。誰不能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人的房子住得更寬敞、創業機會更多、孩子的教育更好、老弱的照顧更好,誰就沒資格服務社會,不管他是民建聯、經民聯、工聯會抑或是民主黨。
正如民建聯前主席譚耀宗在不久前才說,現在香港社會已由愛國者為主流,就連民主黨人,只要沒有被DQ或判刑的,都可視為愛國者。正是在這個新時代、新形勢,我們需要真正的「治理型」——政府如是,官員如是,政黨、政團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