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場金融風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耶倫和鮑威爾這次的出手算是快的。上星期五(3月10日)加州政府接管矽谷銀行(SVB),星期日(3月12日)聯邦財政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及聯儲局共同宣布,矽谷銀行以及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的所有存款都得到保障。

根據原本規定,銀行存戶可獲FDIC保障最高25萬美元存款。惟紮根矽谷多年的SVB客戶主要為創科企業,存款超高於25萬元,所以自從日前傳出銀行財政不穩之後,不少企業已經陸續取回存款,擠提效應加速了SVB的財政危機,終落得接管下場。

政府保底、應急借貸 倒閉浪潮暫未蔓延

正所謂「金融危機之中沒有放任自由主義者(no Libertarians in financial crisis)」,要求政府出手救亡的聲音此起彼落。創科業界甚至提升到與中國競爭的層次,指出政府若不出手干預,矽谷將會承受重大打擊,美國的創科發展可能被中國追趕。

耶倫、鮑威爾和FDIC主席格倫伯格(Martin Gruenberg)緊急商討兩天後,決定由FDIC出錢百分百保障兩間結業銀行的存款,聯儲局亦宣布推出250億貸款計劃,供周轉不靈的銀行以長債抵押,借入一年期的應急貸款。

儘管金融市場仍有波動,惟一星期內三間銀行倒閉的浪潮暫時平息。SVB是否「雷曼2.0」,正在引發另一場金融危機,市場以及經濟學者眾說紛紜,但至少未至於一面倒的悲觀。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2007年金融海嘯期間為三藩市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後進入聯儲局,對貨幣政策非常熟悉。(REUTERS/Evelyn Hockstein)

激進加息 銀行、創科首當其衝

不過正如斯蒂格利茨等人所說,SVB事件並不令人意外,甚至可以說是預期之內。首先,雖然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加強了對銀行的監管,但特朗普將較嚴格監管的門檻由銀行資產500億一下子提升到2500億美元,SVB規模2100多億因而沒有較嚴格的規管。SVB不是摩根大通、花旗銀行那些「大到不能倒」,但規模在美國也排第16,而且創科企業的存戶不少。無怪乎在出事之後,美國監管當局又急考慮下調門檻至資產1000億元,將嚴格標準也用在中型銀行。

其次,銀行以及創科都對息率非常敏感。在新冠疫情初期,美國財金部門大量放水,創科公司的資金水漲船高,SVB的存款大幅增加。但通脹隨之而來,尤其是聯儲局在2021年11月起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創科企業的資金因而急速流出。加上銀行原本持有的長債在加息預期之下大幅貶值,要麼無法調動對沖,要麼賣債套現,但代價是實現虧損。不論何者,只要加上存戶擠提,銀行必然不堪一擊。

亦因此,耶倫和鮑威爾快而準地出手,試圖避免信心危機波及其他銀行。但之所以發展至如此局面,亦可以說是由他們兩人造成。須知道美聯儲在2020年降息、買債、擴表之後,通脹已是預期之內,耶倫和鮑威爾在2021年卻仍異口同聲表示通脹受控,只是短暫情況,並預期2022年下半年可回復正常。惟聯儲局不但在2021年11月起縮減買債,到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開始激進加息,半年內增加超過2厘,單是2022年便七次加息,打亂了市場業界的部署,並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

加息難 不加息亦難

美國最新的消費物價按年增幅仍在6%水平,當中家庭食品超過10%,外出就餐亦達8.4%。聯儲局下星期議息如果只加0.25厘,廣大民眾就要再承受高物價更長時間。但如果再次上調0.5厘,就會改變了原本放慢中的加息步伐,會否更多企業——尤其是金融及創科——出現倒閉危機,甚至觸發骨牌效應?經過SVB事件後,聯儲局不能不慎重考慮。

不論會否引發另一場金融危機,美國對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金融市場的結構風險也是有目共睹,當局卻往往在出了問題之後才出手補救。相反,中國兩年前在還沒有任何人覺得有風險的時候已經先行嚴厲監管,近日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更組建中共中央金融委員會以及國務院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各地政府有不同監管,但總的來說,事前防範總好過事後出手,這對市場其實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