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七老八十仍要開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以每一千名相近年紀的駕駛者計算,什麼人最常發生交通意外?答案是24歲或以下。65歲或以上的司機其實最不常涉及交通意外。

這是運輸署2021年的統計數字。2023年已經過了兩個月,運輸署應該要提供去年的數字。

年老有健康隱憂,年輕可以有態度問題。我們不能輕率地把年老司機標籤為「馬路炸彈」,也不能忘記香港人口老化,自然會有更多年長司機涉及交通意外,這是簡單的統計學道理。

當然,部分年老司機可能有健康問題,日前在北角撞傷三名途人的八旬的士司機便為社會關注。但為什麼香港的職業司機不設體格要求?為什麼70歲起續牌所需的體格檢驗沒有嚴格規範?而比起這兩個問題更關鍵的是,為什麼申訴專員公署在2021年已經指出的問題,運輸署至今卻仍未改善?

這些問題應該由運輸署回答,但運輸署解答不了為什麼長者要做職業司機的問題。後者是給勞工及福利局的。

這不是反對長者開車。只要健康狀況許可,開車代步是他們的自由。但如果是為了生計,七老八十仍要工作以維持收入,開車反而是他們的不自由。退休是理想,現實卻是租金太貴,或者長者生活津貼太少,他們沒有不工作的自由。而從事什麼工作,往往不到他們有多少選擇。上了年紀的草根找到的工作,很常是開的士、開小巴,或者做保安員、清潔工。

上一任勞福局局長曾說,60歲是中年。的確,許多高官過了60歲仍然壯健,能夠應付不少工作。延遲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財政預算案》也透過稅務扣減,鼓勵企業繼續聘用年屆65歲的僱員。但基層「登六」以後仍要體力勞動其實相當吃力,有時候只是無可奈何,硬着頭皮幹活下去。

我們的社會就是存在着這樣的二元結構。對於個別長者而言,駕車是一種退休後的自由享受;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開車卻是無法退休的不自由選擇。對於部份65歲市民而言,延遲退休是繼續發揮所長的機會;對於另一些人卻是繼續辛苦的現實,甚至可能要以健康為代價。政府任何的政策若不能夠針對這個二元結構,注定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毫無疑問,續牌需要較嚴格的體格要求,既是保障道路安全,也是為了年老司機著想。但七老八十仍然要開車掙錢的社會現實到時仍然存在,還會有個別長者因為體格不達標而要另覓其他工作機會。輸入外勞好像可以解決職業司機老化的問題,卻從沒有正視基層退而不休的真實困境。有年老司機近日向傳媒慨嘆因為做不來保安和清潔,結果只能繼續開小巴。勞福局局長能夠給他一個新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