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兼負增長 政府要打造新未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統計處出版《香港人口趨勢1991-2021》報告,內容顯示本港人口在過去30年間從575.2萬增加至741.3萬人,但當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由8.7%大增至19.6%,年齡中位數也從31.6歲上升至46.3歲。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狀況,背後主要原因乃是結婚、生育個案大減,同期登記結婚、活產嬰兒數目便分別下降了45.9%、36.8%之多。

除了人口內部結構變化之外,遷移情況一樣值得關注。過去兩年年中錄得的淨遷移人口分別高達約2.7萬人及5.5萬人,導致2020年與2021年的人口增長率皆為負數。儘管當局稱「香港沒有直接及全面的入境及出境移民數字,而只有人口出入境流動的淨差額數字作為量度指標」,但即使上述兩組數字只有一部分屬於永久移出,有關數字加幅之大仍舊令人憂慮。

人口增減牽涉其他範疇

日前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事宜時,行政會議召集人暨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批評有關項目未結合全港人口增長情況估算,並且徵引前述報告本港總和生育率僅0.772的數據,質疑港府在沒有設置適當人口政策下,加上當局鼓勵市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難以保證未來香港尚有足夠人口需求如此多的空間用地。

立法會發展委員會會議,討論「明日大嶼」人工島方案。圖為葉劉淑儀。(梁鵬威攝)

儘管單用一時人口下跌質疑整個填海項目似乎未盡妥當,但葉劉淑儀呼籲港府要有「系統性思維」,別讓眾多決策局各自為政而不考慮其他範疇的東西,這番言論倒是當頭棒喝。就像葉劉淑儀否定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關於生育純屬個人選擇的說法,市民決定生育與否必定會先考慮這個地方是否適宜生活,以及自己能否負擔相關開支。

多年來人口生育率下降、淨移出上升,正正就是本港實際環境愈來愈不宜居最佳明證。結合別的統計數字來看,這30年間消費物價指數差距約為2.16倍,住宅租金指數則是稍高一點的2.18倍,而樓價指數竟是令人髮指的6.43倍,跟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2.64倍完全不成正比,如此自然就不難理解何以港人變得不願生育或者傾向移民了。

宜居社會需要政策保障

顯而易見,特區政府必須加緊努力,協助市民在港安居樂業,否則人口老化與移出的問題只會益趨嚴重。港府在保留樓市辣招、擴大發展公營房屋上已經得到一定成績,但在僱員權益、社會保障方面無疑尚有很大改善空間。因社會動亂及新冠疫情而停頃的標準工時、集體談判權等問題,應該盡快重新提上議程。

就以「標準工時」為例,香港社會擾攘了多年,至今都無法調整。(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佔比增多,也提醒着我們要積極籌謀應對老年問題。前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為準備本港人口老化設立的「未來基金」,已經因為注資國泰、回撥庫房、投資創科等事消耗不少,餘下幾年滾存收益份額是否足以應對「未來」需要成疑。而在疫情衝擊過後,坊間近來開始再出現倡議設立全民退保的聲音,建議值得當局認真考慮。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今年的《施政報告》結語提到:「未來五年,我期望與大家共同建設一個安居樂業、更有希望、更團結的香港」。隨着「通關」、「復常」上路,我們希望官員現在能夠將心力放回解決香港內部的各種問題,讓人口跌勢與社會問題止於2022年,讓市民大眾可以迎接一個又一個更好的新年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