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二十大.十|習近平沒有辜負歷史重任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編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報告,具體闡述了他將如何帶領中共實踐治國理政願景,表明中共今後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偉大復興」。
要讀懂篇幅逾三萬字的二十大報告或許不容易,但它卻是認識中國共産黨在今後一段時間戰略意圖和治理規劃的最直接文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旗幟的中共為什麼積極推動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化時代化?中共所展現出的長期執政堅定自信底氣何在,報告中正式闡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又有什麼差異?中共如何認識習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變局中心的中國又將給世界格局帶來什麼變化?本系列文章圍繞這些問題作出解讀。(系列十之十)

我和同事一起在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會議期間發表了題為《引領中國——習近平必须面對的十大挑戰》的文章,對習近平開啓的「新時代」給出了想像和期盼。在二十大會議後重讀該文章,不禁感歎歷史的發展從不會讓人失望。

十年後回看「十大挑戰」

《十大挑戰》寄望中共成為「具有革命精神的執政黨」,「為中國建設一個提供權力制約的政治架構,主動接受來自體制內外的監督和約束」。它指出,「官員腐敗是當前中國政治最嚴重的問題......反腐就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重構公正的財富分配是中共能够繼續作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政黨,維持一黨執政的首要前提」,「讓人民群衆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持續改善人民群衆的物質生活是中共作為唯一執政黨的責任和義務」,「在深化經濟結構的轉型中要樹立人的主體地位」,「必須建立一套新型國際觀,(它的)核心是『發展』」,「重構以西方價值和權力結構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些期盼與習近平後來全面反腐、強調從嚴治黨、提出共同富裕、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制約資本無序擴張,推動依憲治國、依法執政,建設「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為中共既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而且提出「自我革命」的黨建要求,在國際事務中明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等政策和戰略遙相呼應。

《十大挑戰》認為習近平的「第一項挑戰是如何發展中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他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之後提出的「兩個結合」,將「中國的」放到主要位置,以及在二十大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都給了我們積極的回應。文章的結論是:「習近平要作為這個生生不息偉大民族魂魄的象徵,在這崛起的最後一公里以雷霆萬鈞的氣勢,承前啓後,排除萬難,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今天的成就說明十年前的希望正在逐步實現。

我的同事在2014年發表了另一篇文章:《正在喚醒中國的習近平》,對他上任一年多發生的變化做了評價。文章寫道:「反腐只是習近平所領導的這一届新中央最能直接體現政績的一個表像。在其背後,一個負載着宏大藍圖的龐大車輪正滾動前行,這個被……稱之為二次改革的宏大藍圖非『改革』二字所能完全體現,它所包含的範圍與深度甚至超出了外界當初的想像。習不僅要徹底打破經濟大發展時期形成的官場運行既有模式,建立一整套符合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的官吏隊伍和全新的官場模式;更應該被注意的是,習近平正悄然主導一場革新中共執政理論與法理基礎的革命,其中就包含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舊式共産黨理念。」文章的結尾寫道:習近平「正肩負全面喚醒(中國)這頭獅子的歷史使命。他必將迎來屬於自己的一個新的時代。」

社會制度無法「去人化」

十年看似很長,也可以是很短。已經執政十年的習近平究竟是什麽樣的領袖,大家想必心裏有數,但還沒有人可以繪畫全景,因為他仍帶領着中國走在一條波瀾壯闊的復興路上,將來歷史會給他恰如其分的評價。有人認為現代社會不應該被某個人定義,這是對制度的誤解。制度不是去人化之後才變得重要,它是在與人協同才能創造價值,而且人,特別是偉大的人,是具決定性作用的。人既在制度內發揮作用,更要推動制度與時俱進,只有恰當認識人如何影響制度,制度才算是有價值的。毛澤東建立新中國,拿破侖創造法國的輝煌,斯大林讓蘇聯成為帝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改變中國的現代化軌迹,這些都是偉人定義的時代。習近平當然也是決定我們身處時代的人物。一些人心理上不接受,以為這是人治,他們是錯誤理解了人與制度的關係。否定人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能動性,以為制度是客觀的,是自主自為的,這種想法其實是違反社會、歷史、人類的發展規律。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少人認為前者加上了政府那一部分就是倒退,後者則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官媒也不曾多說。我當時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炸開了所有改革的堤壩,並用通俗說法稱它為「第五個現代化」,因為它讓治國理政思想可以觸達。習近平在此之前發表了「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819講話),外界對它的解讀同樣是混雜無比,我的同事對此曾發出感歎:「除了腐敗這條『百足之蟲』,可能就只有意識形態領域的慣性認識才有這種『死而不僵』的生命力。」不少人,包括體制內負責宣傳的官員,對如何適應習近平在意識形態領域和宣傳工作的實事求是態度頗為不習慣,但這些都是習近平建立符合中國現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的序言。

習近平在中共百年慶典講話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繼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其民族化和具體化之後的另一「結合」。「兩個結合」強化了社會主義思想不再是舶來品,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有機延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已經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是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打開囚禁傳統思想過百年的匣子,讓他的治國理政體系牢牢地建築在歷史和文化的自信之上,讓「中國式現代化」有底氣和歷史支撑。這是經過百年實踐之後的判斷,也是需要堅定的道路和理論自信才能做出的判斷。

習近平發展了和完善了中共的實事求是傳統。他認為,只有真正推動「兩個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的「具體實際」,但在過往嚴格的意識形態論述中曾經是人們不願意觸碰而又隱約存在的紅線,習近平將它放到更合適的地方。中國共産黨既然要「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就必須讓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徹底中國化,不能繼續對傳統思想採取羞羞答答的曖昧態度,以包含「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實際」作為它的主體,才能「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習近平最為人稱頌的政績是建立科學的「治國理政」體系,用通俗的說法就是他解決了問題,說明了政府為什麽重要,人民追求的是什麽。很多人提及的是反腐、軍改、法治、組織及決策機制改革、建立監察體系、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循環、從嚴治黨、官員走向專業化,等等。習近平上任之後將大學生送到萬村千鄉的基層鍛煉,一大批經歷過扶貧、地方經濟改革、基礎設施建設的年輕幹部逐步成為專業幹部,他們有能力延續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路,為中國長期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人民感受最深的估計是以人為中心的改革,包括持續推進「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的保障,以及在脫貧攻堅戰勝利之後即時強化了「共同富裕」的社會動員。就以醫療物資集中採購為例,結果是醫療成本大幅下降,普及了更多的醫療服務,既發展了産業,又防止了系統性腐敗,既解決了人民的「急難愁盼」,又建立了專業、科學的體制和機制。

在經濟領域,習近平推動了更宏大的變革,其中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雙循環無疑是影響最深遠的。西方經濟學強調需求觸動經濟結構改變,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是西方高質量發展以及企業引領經濟創新的理論,它以企業的創新對産業進行範式重構,需求是動力來源。相比之下,中共認為經濟發展最終靠供給推動,從長期看是供給創造需求,這是顛覆性的觀點。習近平從供給來審視需求,企業家精神依然是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的動能,但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動力,經濟是以優質有效的供給滿足和創造需求。

習近平認為,中國的龐大市場和內部需求是解決外部經濟衝擊和穩定經濟發展動能的有效途徑,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將焦點放在人才、技術、創新等要素和資源配置效率上,目的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起點。在處理需求和供給的有機結合時,習近平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新發展理念,強調可持續的有效需求,消費是由合法收入支撑,投資要求合理回報,不能形成落後産能和産品,造成資源浪費。經過結構性改革的有效供給可以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習近平認為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靠山,從最早的勞動力優勢,後來製造業的排兵布陣,到今天中産階級的購買力,接連發揮了積極作用。習近平提出的雙循環,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在更高層次激發中國市場的能量。對比曾經獨領風騷百年的歐美經濟,以龐大數據和全産業鏈作基礎的中國市場能夠展現何等競爭力令人充滿憧憬。習近平顯然知道,而且懂得借此達到目標。最近,出口電動汽車讓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中國興建的高鐵在印尼試車,中國製造的大飛機開始運營,中國的太空站住滿六個人,這些成績都為雙循環提供了保證。

駕馭大變局需要勝任的舵手

習近平或許稱得上是最早掌握「大變局」的大國領袖,他利用辯證唯物主義考察世界時局變化,提出雙循環這個對策,同時說明了他是駕馭變化的能手。「大變局」是中國和世界相互作用而産生的,雙循環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也發展了世界,兩者將政治和經濟有機結合,是攻守兼備、內外融合的戰略安排。習近平知道變化引起的震盪是無法避免的,今天已經風雲密佈,日後更會是雷電交加,中國崛起的道路注定不會是一馬平川,只能積極面對。一些人認為中國應該韜光養晦,其實是希望中國悶聲發財,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但習近平並沒有採取激進的方式回應,而是積極爭取國際關係中的最大公約數。

十八大之後習近平首訪俄羅斯,中俄如今是抗禦外部挑釁的好夥伴。無論是上合組織、金磚擴容,還是「一帶一路」、東盟10+1、中歐合作等,都證明了若沒有具先見之明和超前部署能力的舵手,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前進,那是寸步難行的。毫不誇張的說,習近平在發達國家之外平行建設了另一個立足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的國際秩序。

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權力博弈中本是有名無實,但中國崛起,加上中國的外交思想和言行一致,讓這個群體看清了自己的角色,更開啓了自己的時代,話語權和實力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的獨大早就虛得其表,西方的霸權走向灰飛烟滅。美國和澳洲現在對七十多萬人口的所羅門群島倍加重視,不就是因為中國嗎?

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而且要「更好惠及各國人民」。習近平非常清楚中國無法在發展路上獨善其身,他更沒有違反中國人兼善天下的大同思想。當他在報告中宣示「中國人民願同世界人民携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這難道不是「共同富裕」的回音嗎?

中國過去一百年的歷史離不開中國共産黨,國家的興衰與中共是緊密相關的。中共的成長促成了中國的發展,中共的改革就是中國的改革,中國的崛起同樣是中共的崛起。在革命時期,中共的勝利依靠的就是堅強的領導力,它推動的改革開放釋放了國家在經濟上的巨大能量。習近平引領中共持續改革,堅持從嚴治黨、自我革命,為的就是持續執政,跳出歷史周期律,讓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中共歷任領導者都以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民族能够復興為使命,從這層意義上看,他們都是偉大的政治家。

中國共産黨正在經歷脫胎換骨的過程,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習近平將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黨建,就是明白中共與治國理政、中國式現代化的關係。這是光明磊落的任務,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鞠躬盡瘁,自然值得我們尊敬。曾經有人認為政治家和政黨壟斷權力是不祥之兆,那麼,輪流坐莊的西方民主解決了人民的問題嗎?中國人實事求是,只要中共堅持這個原則,那些毫無依據的假設也要經過實踐的考驗,否則不值一哂。

習近平不是意識形態教徒,更不是帝王霸主。他是典型的中國政治家,擁有強烈家國情懷,實事求是,深愛着這片土地和人民,胸懷天下,勇於擔當。我在《十大挑戰》的結尾提出:「我們殷切期盼習近平能够深孚衆望,以一位偉大政治家來要求自己,回報歷史所賦予他的機會」。我認為實踐證明習近平沒有辜負歷史委以的重任。

「解構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