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二十大.七|中國式現代化:精神、社會、自然、和平的現代化
【編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報告,具體闡述了他將如何帶領中共實踐治國理政願景,表明中共今後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偉大復興」。
要讀懂篇幅逾三萬字的二十大報告或許不容易,但它卻是認識中國共産黨在今後一段時間戰略意圖和治理規劃的最直接文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旗幟的中共為什麼積極推動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化時代化?中共所展現出的長期執政堅定自信底氣何在,報告中正式闡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又有什麼差異?中共如何認識習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變局中心的中國又將給世界格局帶來什麼變化?本系列文章圍繞這些問題作出解讀。(系列十之七)
雖然大家容易將現代化與物質掛鈎,但大多數人同意,現代化必須是有關人的整體生活,物質只是其中一部分。人在滿足物質需要後,能否生活在保障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能否充實人的精神文明生活,決定了現代化是否成功。這是人離開原始封建,擺脫物質匱乏,進入現代的動力。但這只是理論,在現實中現代化走上了兩條不同道路。這就將現代化從簡單的物質性擴展到社會性和精神文明的探討上。二十大報告提到「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應有的意思。
從活着到物質豐盛
物質性是唯物主義的基礎,它是人的第一屬性,是人的自然本質,支撑和承托着人的精神性,不同的物質狀況影響精神存在。有錢人精神爽利,三餐不繼必然無精打采。用中國的發展經驗,人的物質性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活着、小康、物質豐盛,這不只是指個人,更應該從社會的整體判斷。不少中國人早就進入了物質豐盛階段,但作為整體,中國這幾年才消滅了絕對貧窮,全面進入小康。
「活着」就是消滅絕對貧窮,它是指有足够物質條件讓大家健康地生活,最基本就是充足的食物和安穩的居所,而不是有沒有手機、汽車或珠寶。現代為什麽是大多數人的追求?因為它不讓人面對貧窮和饑餓。工業革命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讓人類看見終結物質匱乏的日子。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都能活着是難能可貴的,所以中國消滅絕對貧困是具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成就。二十大報告認為,過去十年中共做的一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就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解決了活着的問題,全面進入小康,意味着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它的指向是中國人要進入物質豐盛時期,那是不容易的事情。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特徵是龐大的人口,這是最大的社會性,共同富裕之「共同」就是所有人一起的意思,歷史上如此,今天同樣如此。中國是人類文明最積極回應人口規模的民族,建設大一統、分封制或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都是為了應對龐大人口。無論是儒家的大同思想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它們的共性就是以人為本,以社會的共同富裕為本。與此相對,西方式現代化走了彎路,沒有讓所有人活着,更不關心共同富裕,而活着的人就算有了物質豐盛的生活,卻無法在精神上安穩,他們知道部分人的豐盛生活無法持續。
從物質滿足到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可以從四個維度瞭解:物質保證是精神健康的前提,寬鬆和厚實的生活環境是精神文明的起點,積極而和諧的社會交往發展了精神文明,豐盛的社交及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的本質。人一旦獲得物質保證,其精神狀况應該是健康的,繼而會為自己爭取寬鬆和有意義的精神生活環境。社會外部的作用,特別是提供積極和友好的社交環境,消除虛無和頽廢的社會文化,能為精神文明提供發展空間。物質保障和社會交往都是要支撑舒暢的精神生活,如果社交和文化領域是豐富的,社會的焦躁可以减少。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所在。
社會性是精神文明的重大範疇。當人解決了物質和社會兩個困擾,結合自身在精神領域的健康,人開始轉化為主體意義的存在,那就是人的自由解放,他不只是積極發展自己,還積極發展與社會的聯繫,為人的全面發展努力。單個人的解放是所有人解放的起點,只有所有人得到解放,單個人的解放才是真實的。
現代化當然是物質的,但人的全面發展不只是物質的,沒有精神文明就不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擁有槍支不能保證安全,龐大的軍事物資避免不了恐怖主義和地緣衝突,即使擁有先進的醫療儲備還是讓過百萬人死在病毒下,都說明了物質不足以彌補對安全的要求。美國當然富裕,但它的社會不和諧,槍支、毒品和藥物濫用讓社區生活在恐懼中,它的主流文化可算是消極的、虛無的、浮躁的。不同政見群體為了墮胎權持續爭論了數十年,因為移民政策相互攻訐,政敵之間充斥無休止的語言暴力,社會撕裂,這種混亂與現代生活究竟有什麽關係?
現代化是社會在不同歷史階段發生結構變化的理論,無論是作為個體或14億人口中的一位,人都無法擺脫社會的制約。人口較少的社會追求現代化時,貧富差距的衝擊相對容易處理,人口不到六百萬的挪威、丹麥和新加坡便被不少人贊譽為共同富裕的現代社會。相比之下,14億人口的中國如果明顯存在貧富差距,社會動盪就無可避免。這種物質文明不可取,中國選擇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它作為社會團結的紐帶,才能保證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發展中的中國還不是現代化強國,但它沒有槍支或藥物濫用,沒有種族衝突,沒有墮胎權、移民政策的困擾,社會是和諧的、進步的。在中國,政治是嚴肅的事務,不像西方那樣將政治娛樂化或民粹化。這類政治操作是落後的,不是中國式現代化,更不是現代的精神文明。西方或許不認同中國式現代化,但它足以讓西方開始反思自己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的現代化關係
物質來自自然,人的物質存在就是自然存在,現代化是大自然和社會在特定環境下緊密聯繫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除了人口規模、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特徵,更積極回應人與自然的關係,包括應對物質需要持續威脅生態自然的挑戰。在西方現代化初期,人們不知道物質進步會産生氣候變暖等自然災難,但在生態惡化之後,西方國家沒有及時糾正,對物質的需要惡化為對物質的依賴,對財富的貪婪替代了對貧窮的恐懼,既得利益不願意改變原來的物質生産方式。現代化必須撼動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壟斷傳統汽車産業的資本不想讓電動汽車輕易崛起,化石能源拒絕被綠色能源替代,連高鐵等集體運輸也被傳統資本「軟抵制」,因為它會改變既有的盈利模式。
中國曾經被批評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但是,作為一個落後國家,它只能够發展製造業來消滅貧窮。中國沒有因為批評而産生抵觸,相反,它深明犧牲環境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早在21世紀初,中國為工業生産的綠色改造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習近平在十八大之後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美麗中國」政策,又為中國的「新發展理念」築牢了基礎。中國今天在生態環保的成就,就是落實治國理政的産物。
中國如何成為多種綠色産業絕對領先的生産國,無論是在光能、風能、水能,還是核能,都極具競爭力?這不只是因為科技進步或人民勤奮,而是因為中共用科學的物質生産理論定義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堅持要化解生態自然與社會追求豐盛物質之間的衝突。
人類需要持續推動工業化和發展製造業,科技不應該只是追求材料和生産過程的進步,更應該讓科技服務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實踐,它不是新發明。作為一個有數千年歷史的農業社會,人們必須考慮糧食從哪裏來,是否吃得安全,充裕、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土壤、水源、氣候。在工業社會,我們無法不關注能源、原材料、生産設備如何獲得,是否用得安全、充裕、可持續,這些都決定了人類沒有條件不去關注生態環境。中國今天的工業政策和環境政策是緊密聯繫起來的,不像歐美政黨依然為化石燃料和既得利益之間如何平衡而糾結不安。
現代必然是和平的
不少人認為戰爭與現代是矛盾的,相信現代必然是和平的。但事實上,西方式現代化沒有制止戰爭,大多數戰爭甚至是以現代化之名發起。幾百年的殖民地戰爭就是如此,近年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較遠之前的越戰、朝鮮戰爭,還有冷戰,都直接間接地以現代文明之名發起。更遠一些,無論是征服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還是販賣黑奴,事實上都是種族歧視和暴力剝削,但它是打着為野蠻人送去現代化的旗號。中國親身經歷的侵略戰爭,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八國聯軍,或者是日軍侵華,都是以現代化之名行野蠻齷齪之事。中國共産黨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要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顛覆西方式現代化,在所有人的和平發展上與它劃清界線。
和平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公共財,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手段,它們都是現代化的前提。如果連命都沒有了、看不到生活的前路,社會怎會是現代的?進入工業時代後和平尤為重要,因為工業革命除了為人類提供先進生活用品,還為人類提供了大殺傷力武器。就算是中國這樣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由於科技落後,工業化較晚,還是被先進工業國借助槍炮侵略。新中國經歷改革開放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依然堅持不干預別國內政,堅持用和平或外交手段解決國際糾紛,這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經驗總結,解釋了為什麽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平發展。
現代化就是發展,就是要解決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為人類提供豐盛的生活。過去幾百年的現代化雖然造就了巨大的物質供應,卻無法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甚至為人類製造了各種新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是在中國和平崛起、成功發展,以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生,它將給予人類全新的想像。
「解構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