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二十大.二|從報告的結構梳理總體脈絡
【編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表報告,具體闡述了他將如何帶領中共實踐治國理政願景,表明中共今後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偉大復興」。
要讀懂篇幅逾三萬字的二十大報告或許不容易,但它卻是認識中國共産黨在今後一段時間戰略意圖和治理規劃的最直接文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旗幟的中共為什麼積極推動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化時代化?中共所展現出的長期執政堅定自信底氣何在,報告中正式闡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又有什麼差異?中共如何認識習近平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變局中心的中國又將給世界格局帶來什麼變化?本系列文章圍繞這些問題作出解讀。(系列十之二)
解讀中國共産黨的重大會議文件,一定要區分其中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論述,解讀二十大報告更應如此。
區分政治性和政策性論述
在二十大報告裏,政治性內容包括中國共産黨意識形態發展的階段性說明和對政黨建設工作的要求。如果研究過毛澤東、鄧小平是如何引領他們身處的歷史階段,就應該用類似的判斷來認識習近平是如何通過「治國理政」思想來繼承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繼而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條規律可以讓人掌握中共在過去一百年是如何通過意識形態和黨組織的持續強化鞏固它的領導力,領導中國的發展。
在意識形態領域,二十大報告持續構建「實事求是」的思想體系,它無論是指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摸着石頭過河的「改革」,還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治國理政」,都沒有離開這個主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兩個結合」就是「實事求是」指引下的理論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和「治國理政」都是「實事求是」思想的時代實踐,更好地說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的具體指向。「治國理政」建立在成功的「革命」和「改革」基礎上,解構了西方治理的意識形態化弊病,為「中國式現代化」找到「實事求是」的路徑,它是習近平「新時代」的主題。
中共「黨的建設工作」是習近平最大的成就之一。從外部看,反腐是黨建的主題,其實遠不止此,他是要糾正中共黨組織的渙散。反腐當然是重要的,但更關鍵的是重建中共黨員的理想信念、中共黨組織的紀律與作風、人民對中共持續執政的信任。
作為列寧式政黨,中共本就是高度政治性的組織。從建黨開始,中共對黨組織的要求就非常嚴格,清楚意識到堅強的黨組織是解決執政問題的前提條件。張國燾在長征時期另立中央,毛澤東在延安發起整風運動,林彪的政變,打倒四人幫,這些事件既包含權力和路線鬥爭,亦有中共「自我革命」的主觀要求。習近平在過去十年反復強調莫忘初心,告誡黨內千萬不能步蘇共的後塵,提出「四個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及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都是要從強化黨組織,解決渙散和鞏固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出發。初步審視,雖然改革還在進行中,但不少人已經放下懷疑,對中共的「自我革命」寄以希望。
如果西方民主制度的失效是因為民粹化和資本的野蠻介入,蘇聯的崩潰是因為蘇共失去理想信念、組織癱瘓,那麼中共能够持續執政就是因為它專注於為人民解決困難和推動國家發展。中共的意識形態和治國理政思想在施政上能够落實,依賴的是高度政治化的黨組織和幹部隊伍,這就是習近平如此強調「自我革命」和黨建的根本原因。
治國理政思想是題中之義
要讀懂二十大報告的政策性內容,必須明白習近平是如何創造性地構建了「治國理政」的思想體系。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第五個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捆綁起來,這是他為「治國理政」制定的主題。他之後提出的依法治國、新發展理念、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循環,以及在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讓人們逐步建立了對「治國理政」思想的全域認識,中共在新時代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的規劃也就完整地呈現在面前。
西方發達國家曾經專注過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但已經被意識形態化和民粹政治所摧毀。它們雖然對自己的政治制度評價甚高,但那是工具層次和意識形態主導的治理體系,經過一百多年考驗,已經被證明存在極大缺陷。為了應對金融風暴,美國長年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結果是飲鴆止渴;爭議長達幾十年的墮胎權,換了一批法官就被推翻;氣候變暖是全世界的重大議題,但美國的政策卻左右搖擺;槍支和毒品泛濫數十年,但政府束手無策。如果連重大的問題都無法解決,先進性在哪裏?
十八大以來,中共聚焦「治國理政」,積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糾正過往野蠻發展經濟的錯誤,國家治理開始讓人看到專業性、科學性,增強了內外各方的信任。二十大報告就是圍繞習近平的「治國理政」開展,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更長遠和系統意義的要求,將國家治理學問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二十大報告15個主題拆析
二十大報告由15個主題組成。第1主題檢討了過去十年國家的發展和經驗總結,為直至本世紀中葉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準備和理論指引;第2、3、15三個主題都是針對中共現階段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和中共如何持續從嚴治黨、推進黨建、長期執政;第4到第10主題是涉及國家發展的主要領域,其中第4主題專注於「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出場,讓大家全面掌握中共治國理政的政策思想;第11、12、14主題與國家安全、軍事和國際關係有關;第13主題則與「一國兩制」有關。
新時代首十年總結(第1主題)
二十大報告的第一主題是講述過去十年的變革,它佔據了報告的五分之一,結合之前發表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清晰說明了「新時代」要承載的歷史任務和治國理政的全貌。百年歷史不容易掌握,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深入人心,十年治國理政或許還沒有足够沉澱,大家還在消化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處同一時期是會看不清當下的變化。這一主題就是研讀變化的指引,借此窺探這十年轉型衝擊的深意,以及中共的治國理政思想如何為之後的發展提供指引。
經歷過80年代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己身處改革洪流中,過去十年同樣是歷史性的,但變化卻並不一樣。就像十一届三中全會標誌中共開闢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十八届三中全會同樣是宣示劇變即將到來,被稱呼為「新時代」的起點。結合當時熾熱的反腐運動,習近平明確宣示他要推動更深刻和全面的改革。習近平一開始就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綑綁起來,在「四個現代化」帶來的改變之上推動更高層次、更全面的現代化,為其準備了全新的認識和科學的理論。這說明他決心引領中國走一條與西方式現代化不同的道路,通過治國理政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想像。用中共的語言,習近平要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繼而「強起來」,它通過「中國式現代化」達成,而作為「第五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連接點和中轉站。
中共對意識形態與黨組織的要求(第2、3、15主題)
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産黨深化認識「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後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最近十年,國內外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對執政提出了新要求,中共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習近平認為,馬克思主義除了要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還必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習近平不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深信自己的理論探索都應該圍繞「治國理政」。「兩個結合」不只是理論問題,它是將傳統與現實放在同一個平台上,讓大家掌握治國理政的歷史軌迹,以及在認識論上讓人民更好地與執政黨形成共識。「兩個結合」就是要通過思想的轉化,為治國理政與具體政策聯繫起來,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十大將中共的「中心任務」聚焦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上,而且只能够通過「中國式現代化」。身為中共總書記的習近平指出,能否成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在於中國共産黨能否自我革命、從嚴治黨。報告列出中共對幹部隊伍的要求,包括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以「自我革命」為原則的行為規範體系,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強化黨組織,強化隊伍的正風肅紀,持續反腐。報告認為,中國共産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只有「全面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自我提高,」才能「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
新發展理念的實踐(第4主題)
二十大報告的第4主題是整份文件起承轉合的一章,它是有關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共深信「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這種認識之下,「新發展理念」成為結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治國理政的紐帶。「新發展理念」是區分「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式現代化」的主要元素,它是「高質量發展」的保證,既要糾正改革開放初期粗暴的經濟發展模式,也要滿足社會主義價值觀,還要解決西方式現代化深陷的困局。「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政策層面的指導理論,不瞭解「新發展理念」就無法明白中共的「治國理政」思想,無法理解它為什麽要構建「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認為,中國今天身處的「新發展階段」是承接「站起來」、「富起來」,進入「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在這個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什麽是「新發展格局」?它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佈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着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
對於習近平,「新發展理念」是十八大以來提出過許多重大經濟社會發展理論和理念之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新發展理念」包括五個方面: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習近平後來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2020年4月)第一次提出「雙循環」戰略。到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會,他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聯繫起來,為中共「新時代」發展作出系統論述,為「治國理政」思想制定科學發展的指引。
習近平認為市場是世界「最稀缺的資源」,「雙循環」是建立在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上,而以「雙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如何做到暢通無阻?那就要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判斷,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球化遭遇逆流,持續的疫情讓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生了局部斷裂,而且趨勢會延續下去,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亂」字。這種情況特別不利於中國,它「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峻挑戰」。習近平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應對中國今天面對的形勢的最重要手段,是「迅速地恢復主動地位」的有效方法。
人才興國和共同富裕(第5、9主題)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積極推進「四個現代化」。當時的科技雖然只是以土木工程建設和低級製造出現,但這些努力為今天的科技大躍進提供了工程實踐和學術進步的基礎,助推了「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讓教育、人才、科技、創新、發展之間建立了有機聯繫。
二十大報告認為創新佔據「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但創新不只是指創業,若以為人才只是與財富相關,很可能是主次不分。中國在教育的努力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但它不只是針對科技,而是全方位的,以培養人才為焦點。人才是勞動力升級的結果,它是開啓高質量發展的密碼,也是共同富裕的手段。高質量發展自然要有高層次的科教興國,既為「新時代」提供所需的人才,更要滿足人民武裝自己的渴望,加快建立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存在本質差別,但並非所有人都明白差別之所在,將差別鎖定在福利制度上更是以偏概全。二十大報告要求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求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而人才,創新,科技是提升生産率的保證。報告同時認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它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是最能具體區分兩種制度的重大差異,但它不是恢復平均分配的大鍋飯政策,而是「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共同富裕」是中共建黨時的初心。中共前幾年開始強調「共同富裕」的願景,除了是銜接上消滅絕對貧窮之後的社會動員,協調各個收入階層之間的發展,更是為了做大國內市場,為提升消費在經濟中比重提供政治引領。由於它同時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讓一些人以為習近平要「左」轉,這是沒有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致。中共在建黨時期就與西化派和保守派在共同富裕等價值觀選擇了不同道路。今天重提這個理念更是有其時代性,作為生産要素的勞動力可以通過人才興國強化它在生産分配中的佔比,將共同富裕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
政治民主與法治中國(第6、7主題)
過去十年,習近平在政治上提出了兩項改革——「全過程人民民主」和法治中國,他將前者定義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西方普遍不認同中國對民主的理解,但他們的批評無法超越缺乏多黨競爭、缺乏選舉等論調。西方國家近年強烈感受到自己的民主走入了死胡同,「不管用」的證據不斷增加,對中國的批評自然顯得蒼白無力。二十大之後,美國總統拜登祝賀習近平連任中國共産黨總書記時,習近平專門就「全過程人民民主」做了介紹,拜登只能表達自己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它,這與美國過往的政策發生了根本變化。
中國的民主以協商為重要形式,強調的是基層黨組織領導的群衆自治機制,在基層日常事務中提供服務、管理、監督。中共的統一戰線同樣是一種民主手段,它與西方通過政治公關和宣傳擴大傳播和鞏固成效其實沒有本質分別。民主沒有固定的制度或模式,西方更不是一試就靈,如果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成功發展能提醒西方檢視自己的制度,或許也是對民主的增益。
中共在提出「第五個現代化」之後就在十八届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作為議程,成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內容,二十大報告稱之為「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如果沒有切身感受中國司法過去十年的變化,確實難以理解它的深刻性。西方批評中共用法律作為統治工具,相反,中共認為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接受將法治和行政對立起來,更拒絕用「司法獨立」來扭曲國家治理的一體性,錯誤定義司法與行政的關係。法律是治國理政的重要部分,必須因應時代的發展進行修正,它本質上是工具屬性,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保證。中國的依法治國體系還在建設中,但中共的努力有目共睹,外部的批評估計也會像它對中國式民主的批評,難以經受實踐的檢驗。
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第8主題)
中國共産黨從兩個層次討論文化:其一是以中國優秀傳統思想和歷史自信為支柱的大文化,其二是以意識形態、文化表現和社會道德為中心的普及文化。通過這兩個層次來認識文化自信,以及中共近年為什麽要強化相關論述,能幫助大家讀懂中國共産黨的「治國理政」思想和「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針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全社會文明提出了具體要求,結合近期提出的歷史自信,中共正努力建立符合新時代社會前進的思想體系。
中國人重視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傳統思想,中國共産黨同樣如此,但它以往不強調這樣的論述,甚至讓人誤以為它停留在「打倒孔家店」的記憶中。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它與中國人民之間一直存在理論認識上的隔閡,雖然大家都接受革命是解決中國社會轉型所必需的,但要理解「革命」、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現實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卻並不容易。中共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強調它如何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但只有當習近平提出「兩個結合」,人們才開始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思,才能更好認識它如何與中國現實、傳統、歷史的結合。印度佛教是舶來品,它經歷幾百年的融合才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同樣道理,只有當馬克思主義真正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才算是完成它的第一個中國化周期。這是中國共産黨理論工作中最艱巨的任務。
綠色發展與生態環保的理論(第10主題)
中國曾經被詬病為破壞生態環境的罪魁禍首,今天它是綠色經濟和生態保護具領導地位的大型經濟體。究竟哪一個是真正的中國,不少人在一段時間內還將提出質疑。二十大報告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視作「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其實已經將答案擺在了大家面前。農業經濟高度依賴自然生態環境,農民自然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從農村崛起的政黨,難以想像中共不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國的綠色發展是系統性概念,不只是替代化石燃料,更不只是幾部電動車就能够將問題解決。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它牽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多個領域。這是中國徹底改變發展策略,強調「高質量發展」,提出「新發展理念」的主要內容。報告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中國將「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一國兩制與兩岸統一(第13主題)
「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産黨「實事求是」,落實「治國理政」思想的創舉,也是它的巨大挑戰。作為社會主義政黨,中共沒有忽略資本主義的歷史和現實價值,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容納不同制度,包括資本主義制度,源自其對國家發展去意識形態化的深刻認識。無論是從國家統一還是戰略安全判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後一里路很可能是經過台灣。香港幾年前發生的社會騷亂暴露和確認了美國圍堵中國的意圖,讓美國軍事介入台海的可能性愈發明顯,而解決台灣和香港的問題,關鍵都是在做好「一國兩制」。
香港的社會騷亂讓「一國兩制」經受重大考驗,以「一國兩制」統一台灣更是擺在中央政府面前的任務,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和《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講話都明確指出「兩制台灣方案」是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台海局勢已經成為挑動地緣政治均衡的超大事件,中美應該擺明立場,而「兩制台灣方案」不只是要台灣人民釋懷,也很可能是美國放弃干預的下台階,是美國政策搖擺的着力點。
香港能否擺脫今天的困局,同樣依賴「一國兩制」香港方案的持續完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行政主導」、「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問題是香港社會能否切實掌握,而不是像一些台灣政治勢力故意忽略「和平統一」的呼喚和「不承諾放弃使用武力」的威嚇,從而錯過「和平」的機會。
「一國兩制」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針對正在實踐、發展、動態變化的憲制安排。港台精英必須明白,不論是在回歸或統一前後,「一國兩制」都將根據具體現實調整以適應新的發展,以此理解「高度自治」和國家「全面管治權」的關係,就能為香港和台灣提供解決關鍵問題的指引。
國家安全、軍事發展、大國外交(第11、12、14主題)
中共的國家安全觀有兩個維度: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中共稱之為「總體國家安全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顯了傳統勢力的焦慮,對新興國家存有偏見和忌諱,難以容忍任何觸動傳統地緣政治平衡的行為。結果是美國既要圍堵中國,又要通過北約對俄羅斯實施軍事封鎖。如果中國不為國家安全建立科學認識,可能就會像俄羅斯,魯莽地陷入一場無休止的區域戰爭。
中共認為國家安全、主權、發展利益三大領域是貫穿的,它們都同屬於外部和內部安全範疇。二十大報告將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國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視作「新安全格局」的主要任務。這事實上將「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石。報告認為: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經濟安全為基礎、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國際安全為依托,這是構築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主要領域,其中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以及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都可以從外部安全來認識,但它們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有着緊密聯繫。
中國軍事戰略發展的目標很明確,要讓「人民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為民族復興提供戰略支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更大貢獻。自從習近平出任軍委主席,軍隊的改革是巨大的,戰鬥力有了大躍進。解放軍和美軍在南海的對峙時有發生,美軍的圍堵從來沒有少過,北約企圖介入亞太事務,中印邊境衝突,中日之間的領土爭端,都說明中國面對外部的軍事挑釁,加上應對統一台灣很可能要使用非和平手段,都要求解放軍成為世界一流軍隊。
二十大報告將中國國際關係的主題錨定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它要回答習近平提出的疑問:「世界怎麽了、我們怎麽辦」,手段就是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外交部長王毅在最近發表的文章中明確指出「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不存在唯我獨尊的『普世價值』,把本國價值觀強加於人只能增加動盪之源,按意識形態劃線極易造成衝突之禍」,這就是國際關係風雲變幻的深層次原因。對中共來說,全世界的共同價值追求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只要堅持「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原則,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國際關係是唾手可得的。
「解構二十大」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