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躺平」的空間可以很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四(10月13日)的疫情記者會除了預告限聚令將會由4人放寬至12人之外,亦分析了近兩三星期不少疫情數據。當中包括了「0+3」實施前一周四成抵港患者在機場核酸檢測給識別出來,但「0+3」實施後升至53%,在上周甚至可能超過了6成。

數字浮動當然是正常,但若然由四成升至逾六成,或許便關乎「0+3」實施後入境者登機前只需進行快速測試,而不是核酸檢測。而由於快測可能較核酸檢測較多「走漏」個案,因而隱形患者抵到香港機場、接受核酸檢測後才被識別出來。這個當然只是推論,需要政府和專家進一步研究,但若然屬實,相當程度上也說明了醫學監察核酸檢測的重要性。

宏觀政策下的精準調整

毋庸諱言,許多人關心香港何時放寬至「0+0」,進一步便利遊客來港。但是否保留核酸檢測的例子便說明了,在「0+3」抑或「0+0」的大議題底下,許多細節得小心設計,精準調整。又例如香港過去一星期新增個案雖然由3千多宗回升至5千宗上下,但留醫和重症人數未見顯着反彈,意味我們在考慮放寬入境措施的同時,的確可以其他精準手段控制疫情,尤其是防重症。

放在內地,這個道理其實相同。日前《人民日報》連續三日發文堅持動態清零、不躺平而引起社會及市場關注,但動態清零、不躺平作為大方針,底下的具體政策措施不是沒有靈活調節的空間。甚至乎正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周四的記者會上所說,「全球沒有一個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躺平』」,那麼即使說「堅持不躺平」,其實也並沒有意味具體政策措施要怎樣。

階段性成效後的疫苗接種

衛健委專家梁萬年也強調,動態清零並非指不容許出現個別或者散發病例,而是指阻截疫情持續地在社區傳播。換言之在動態清零、不躺平的大方針底下,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不是沒有減低擾民、減少影響經濟活動的空間。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雷正龍亦指出,須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的影響,積極整治「層層加碼」的問題。由此可見,我們不應該因為中央維持動態清零、不躺平的總方針,便二元對立地等同了防疫政策將繼續擾民、打擊經濟活動。

在論到早日復常的時候,梁萬年形容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並謂「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從數字來看,其實內地的死亡個案長期零宗,而現有確診近期雖然稍為回升至4千以上,但現有重症仍然維持在不足20宗,絕對是配得上「階段性的成效」的說法。而疫苗接種方面,雖然九成人口已接種兩針疫苗,但長者的三針接種率按推算約莫只是67.3%,無怪乎梁萬年亦指出要加強疫苗接種,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防止重症、防止死亡。

在目前重症率偏低、死亡例清零的情況下,仍然進一步加強疫苗接種,照道理也是為措施調整製造更多空間,縱然哪些政策可以更彈性、哪些措施可以放寬,外界始終難以說得準。畢竟動態清零、不躺平所包含的空間其實很大。